莽格吐村的清晨,在嫩江潺潺的水流聲中蘇醒。
攝影:宋燕軍
4月20日凌晨五點,63歲的達斡爾族老漁民安英俊已帶著他的捕撈隊來到嫩江畔。鄂溫克族漢子劉志剛仔細檢查漁網繩結,蒙古族游客包軍輝用手機記錄著江水流動的波紋。“嘿喲!拉緊網!”隨著老漁民一聲號子,二十雙來自不同民族同胞的手同時攥住麻繩——這是梅里斯達斡爾族區第七屆開江節的“第一網”。
攝影:宋燕軍
第七屆“納文慕仁”開江節
漁網里的“石榴籽”
當一網江魚爭先恐后躍出水面時,歡呼聲驚飛了岸邊的水鳥。于春江邊熬制魚湯邊笑道:“我在會場這搭建的蒙古包早訂滿了,哈爾濱的攝影團、呼倫貝爾的研學組,還有各地來的美食博主,都說要嘗嘗‘民族團結的味道’。”數據顯示,開江節帶動的文旅消費已促進村民增收4萬元左右,更催生了“達斡爾族非遺+多民族創客”的新業態。
攝影:宋燕軍
第七屆“納文慕仁”開江節
舞步中的“共同體”
在各族同胞喜悅的笑聲中,江畔舞臺成了文化交融的平臺。達斡爾族“艾力”舞蹈隊隊長多敏在精心準備的節目《嫩水岸邊》中特意將隊形改成同心圓:“過去舞蹈只有我們達斡爾族人會跳,現在每場演出都有漢族、滿族姐妹加入。”莽格吐村合唱團隊帶來激昂的《捕魚號子》,瞬間將人們帶入緊張熱烈的捕魚場景;莫旗索倫舞蹈團隊的《宴歌》,舞姿優美,盡顯民族宴會的歡樂氛圍。而在舞臺一側,蒙古族游客康俊跟著烏欽藝人學唱達斡爾語民謠,字正腔圓的“納文慕仁”(嫩江)引得圍觀者掌聲雷動。
攝影:宋燕軍
第七屆“納文慕仁”開江節
蒙古包里的“圓桌派”
江水拍岸,濤聲陣陣。開江節現場,各族同胞圍坐在江邊的蒙古包下,一邊品嘗著新鮮捕撈的嫩江魚,一邊熱烈地討論著村子的發展。達斡爾族老人講述著祖輩的漁獵智慧,漢族青年分享著網絡營銷的經驗,鄂溫克族手工藝人展示著精美的樺樹皮制品。村“兩委”干部拿出平板電腦,向大家展示著村里新規劃的文旅項目設計圖。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在交流中碰撞出靈感的火花。新的創意、新的合作,在這充滿生機的開江時節不斷涌現,為莽格吐村的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攝影:宋燕軍
以文化節慶活動為“有形”載體,讓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看得見”,在梅里斯,這樣的交融早已超越節慶。當開江的喜悅化作攜手奮進的動力,當非遺傳承成為各族青年的共同事業,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便在這207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深深扎根。
攝影:宋燕軍
江風拂過,達斡爾族老人李金祥輕輕哼起新編的號子:“嫩江水長情更長,各族兄弟心連心……”這歌聲乘著春潮,流向更遠的地方。
記者丨陳佳玉 通訊員|陳茁
編輯丨趙偉男 校對丨徐 鵬
責編丨王子銅 總編丨叢明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