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0日,中國醫學科學院在中國醫學發展大會上發布了《中國2024年度重要醫學進展》,其中一項研究成果引發關注:阿爾茨海默病(AD)可在癥狀出現前18年實現精準診斷,該項突破為潛在AD患者贏得了早期干預的關鍵窗口期。
本文將重點講述該成果對于AD患者的意義
下圖為完整十三項進展
為何“提前18年”如此重要?
目前,阿爾茨海默病是一種不可逆的、無法治愈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其病理變化往往早于臨床癥狀數十年。
傳統診斷依賴患者出現明顯認知障礙后的檢查,但此時已對大腦造成不可逆損傷,所以“提前18年”確診變得尤為重要。
技術突破
通過靜脈注射示蹤劑18F-Flobetapir(18F-AV45)標記腦內β淀粉樣蛋白斑塊,再利用PET/CT顯像設備掃描生成影像,直觀顯示腦內淀粉樣斑塊分布,可實現AD的無創可視化監測。
該技術可識別Aβ在臨床癥狀出現前15-20年的異常沉積。根據報道,目前我國已有多家醫院成功開展此項技術。
臨床意義
靶向藥物需在病程早期使用以延緩認知衰退,早期確診使患者可在“黃金干預期”接受治療。
此外,結合AI深度學習系統可以預測疾病進展,醫生還可制定個性化管理方案,提升患者生活質量。
挑戰與未來
盡管技術突破顯著,推廣仍面臨成本和公眾認知不足的挑戰。
未來,隨著國產顯像劑量產、血液檢測技術優化,以及醫保政策的支持,AD早期篩查有望惠及更多人群。
將推動AD防治從過去的“無藥可治”向“早診早干預”模式轉變,為患者爭取更多寶貴的早期延緩時間。
近期,一個名為 頸深淋巴-靜脈吻合術(LVA)的手術被嘗試用于AD治療:
通過顯微外科技術建立頸部淋巴管與靜脈的連接通道,理論上可加速腦內廢物排出。
該技術此前多用于治療肢體淋巴水腫,目前國內多家醫院已開展多場LVA治療AD的臨床試驗。
* 您的「點贊、關注、評論、轉發」都是我們持續更新的動力!?
* 本文綜合自網絡,數據及表述均以官方發布為準,如有錯誤,歡迎評論區指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