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再次執政百日以來,美國對華關稅政策持續加碼,不僅未能迫使中國妥協,反而引發中國在多領域的反制措施。為進一步施壓,特朗普經貿團隊將目標轉向與中國貿易激增的東南亞和拉美國家,試圖限制這些地區的中國商品進口和投資。2025年,東南亞和墨西哥的轉口貿易將成為美國審查的重點,中國企業如何應對這一新風險?
從2018年特朗普第一次對中國加征關稅開始,原本面向美國的低價中國商品開始大量流向東南亞市場。同時,為了規避關稅,不少中國企業以及部分美、歐、日韓公司選擇將產品、零部件或組件出口至第三國,再經過簡單加工或更換原產地后出口至美國。這類“轉口貿易”在東南亞和拉美尤為活躍。
墨西哥的“轉口貿易”最先被美國盯上。所謂的“芬太尼危機”被美國政客視為中國通過墨西哥進行對美“轉口貿易”的一小部分。特朗普再次執政后審查美國供應鏈、打擊“轉口貿易”,意在修補其所謂的美國財政收入“漏洞”。從2025年開始,中國在東盟國家的貿易和投資將是特朗普2.0打擊的重點。
2024年,中國創紀錄地實現了3.5萬億美元的出口收入,其中16%出口至東南亞。這種雙邊貿易的調整以及特定形式的轉口貿易給東南亞國家帶來了經濟紅利,包括外國直接投資的增加、制造業出口的增長、就業機會的提升等。
越南無疑中美貿易戰的最大受益者,尤其是拜登執政后從地緣政治利益上拉攏和升級同越南的關系,導致越南近年來對美貿易迅速增長。在關稅戰和中美戰略博弈升級的背景下,越南的電子產品制造業也得以迅猛發展,三星、英特爾以及富士康等制造業巨頭都在越南設廠。
在柬埔寨,中國企業控制或運營了約90%的服裝工廠,通過轉口貿易將紡織品出口至美國;印尼憑借其豐富的鎳資源,積極爭取全球電動車供應鏈關鍵地位,成為中美技術競爭的新前線;而在美國限制對華出口先進技術背景下,眾多國際芯片制造商轉而在馬來西亞投資。2024年,中國自馬來西亞進口了價值180億美元的芯片,廣泛應用于中國產電子產品中。
東盟國家多為出口導向型經濟體,在高度依賴中國投資與市場的同時,也不愿失去美國這一關鍵出口目的地。因此,大多數東南亞國家目前尚未對特朗普對等關稅采取反制措施,而是強調美方市場的重要性。然而,在新一輪談判中,美國可能借助市場準入作為談判籌碼,施壓這些國家對中國產品加征關稅,迫使其“選邊站隊”,以削弱中國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影響力。
事實上,近兩年,部分東南亞國家已經開始警惕這種轉口貿易,以避免招致美國的貿易制裁。比如,馬來西亞政府自特朗普2024年競選總統時就已私下提醒前往馬來西亞投資的中國企業不要將該國用作“重新貼標”產品的基地以規避美國關稅,尤其在太陽能行業。該行業是拜登政府和特朗普2.0政府重點打擊的行業。
面對特朗普關稅新政,中國企業需重新審視轉口貿易策略,包括繼續推動市場多元化、提升外國市場的本地生產比例,以及確保轉口貿易符合原產地規則等。
那么,美國所關注的轉口貿易模式有哪些?涉及哪些行業和產品?轉口貿易中的中國成分究竟有多少?特朗普團隊是否具備有效識別與打擊這些轉口貿易的政策手段?中國企業又應如何應對?
由丹鳥策略團隊發布的《2025年美國關稅背景下第三國轉口貿易風險》調查報告,結合大量貿易案例與最新數據,深入分析了在特朗普關稅政策預期下,墨西哥與東南亞地區的轉口貿易路徑、合規要點及政策風險,為企業在關稅博弈中調整布局、優化出口戰略提供提供建議。
獲取方式:掃描下方二維碼,了解報告信息及獲取完整紙質版方式。
高端訪談
更多訪談
基金會動態
更多動態
中美聚焦網|中美交流基金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