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倩:民進黨“脫中入北”會步上日本失落30年老路
針對賴清德主張產業“脫中入北”,知名時事評論員雷倩指出,“脫中入北”本質上是一場對臺灣全面掏空的經濟重構,臺灣將可能因此在科技、資產與人才全面下行,只為迎合美國發動關稅戰所需籌碼,而最終的結果,很可能是臺灣步上日本“失落30年”的老路,但卻得不到美國任何白紙黑字的安全保障。
雷倩強調,脫離中國大陸市場、切斷中國大陸供應鏈,代價非常高昂,臺灣本來就是高度依賴出口的經濟體,大陸市場與供應鏈連結深厚,一旦強行切割,只會導致整體經濟結構的失衡與持續下行。
針對臺美關稅談判,雷倩表示,“賴政府”對美國的經貿要求“照單全收”,接下來除了加碼軍購與開放美國農產品,還可能進一步承諾赴美投資、外匯存底轉為長期美債等。她直言,這些不是籌碼,而是美國早在發動關稅戰時就已盤算好的利益項目,臺灣此時的“配合”,只是剛好達標,美國并不會因此給予臺灣任何額外讓利。
她指出,美方過去設計給“朋友”的條件是以長債換安全保障,但那是針對具有外交與同盟關系的盟友。臺灣和美國并無正式邦交,也沒有任何軍事同盟關系,美方對臺僅止于口頭承諾,更不用提特朗普是連口頭承諾都不愿意,在這樣的基礎下,“賴政府”還愿意用臺灣累積的外匯存底5780億美元中八成的美債去換成長期無息美債,形同資助美國債市,實為極不對等的交易。
雷倩認為,這一系列舉措最終將導致臺灣三大損失,一是高端科技外移,由于對美直接投資與產能遷移成為主軸,高階研發與人才將被迫跟著資金走,臺灣本地科技鏈將嚴重受損;二是美國產品全面傾銷,包括農產品等原本有保護門檻的領域將開放,臺灣本地產業將承受競爭壓力;三是外匯資產大幅減損,5780億美元的外匯存底中的八成是美債,極可能轉為長期且無息的美債,但在沒有安全承諾的前提下,臺灣實際處于風險暴露的狀態。
談到賴清德提出的“脫中入北”主張,雷倩直言,這概念本質上是過去日本“脫亞入歐”的翻版,但歷史已經證明,當年日本無法真正脫離亞洲,也無法被歐洲所接納,“臺灣若走同樣路,只會更快走進經濟附庸化與被邊緣化的陷阱。”(中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