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自始至終以漢臣自詡,當然不會支持曹操做王莽。
1
自劉秀創建東漢一直到曹操稱魏公,近兩百年間,從沒有異姓大臣稱公稱王。
所以,在曹操稱公前,不論他怎樣對待漢獻帝,也還是漢臣,頂多是個霍光式的權臣。
可一旦他稱公,那就意味著他要學習王莽,早晚要篡漢自立。
而荀彧這個漢室忠臣,為什么要支持你曹操做亂臣賊子?
在荀彧眼中,你曹操貪權,想當丞相,甚至“贊拜不名,入朝不趨,帶劍履上殿”,這都無所謂,因為這些都在可接受范圍之內。
當年蕭何也是丞相,也有帶劍履上殿的優待。
你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滅袁術,平呂布,破袁紹,驅劉備,功勞盛大,自然配得上漢初功臣蕭何的待遇。
荀彧甚至可以再退一步,如果你曹操覺得當今圣上劉協不符合你的心意,你也可以學霍光、董卓,可以另立一個符合你心意的。
只要天子仍舊姓劉,王朝仍舊叫漢,你曹操沒有篡位之心,你想怎么折騰就怎么折騰,荀彧依然支持你,可如果你想篡位自立,那荀彧寧死也不答應。
2
曹操稱公前,進行輿論造勢,董昭找到荀彧,詢問荀彧對曹操稱公有什么看法。
荀彧極力反對,以“明公本興義兵以匡朝寧國,秉忠貞之誠,守退讓之實,君子愛人以德,不宜如此”的理由拒絕了董昭。
曹操得知荀彧的意見后,非常生氣。
在當時,荀彧算是曹操的第一智囊,又身居尚書令,在曹操外出征戰期間,一直是他坐鎮后方,他就是曹操的“蕭何”。
兩人合作二十多年,一直并肩作戰,親密無間,現在荀彧突然“反水”,讓曹操大感意外。
但曹操稱公勢在必行,所以荀彧這個刺頭就必須被除掉。
建安十七年(212年),曹操南征孫權,為了防止荀彧在后方搞事,曹操就免去了荀彧的尚書令官職,讓他隨軍出征,結果荀彧在半路被曹操賜死。
就在荀彧死后第二年,曹操就迫不及待的稱公。
倒不是說荀彧活著曹操就稱不了公,而是為了以防萬一。
以荀彧的個性,如果在曹操稱公的時候來一個文死諫,在朝堂上碰柱而亡,那曹操得惡心死。
所以就把荀彧殺之而后快。
值得一提的是,上書勸諫曹操稱公的群臣中,荀攸名列第一。荀攸是荀彧的侄子,他為何和他叔叔意見不一,這就很值得玩味。
應該是曹操和穎川荀氏家族達成了交易。
荀氏家族領袖荀彧反對曹操稱公,曹操可以趁機屠滅荀氏家族,但貿然屠掉這么大一個士族,恐引起非議。
所以曹操和穎川荀氏各退一步,曹操只殺荀彧一人,荀氏一族繼續支持曹操,犧牲荀彧一個,幸福一大家。
3
對于荀彧的“反常”,很多人不理解,覺得荀彧前后不一。
你荀彧跟了曹操二十一年,難道到了建安十七年才看到曹操有不臣之心嗎?
對于這一點其實很好解答。
荀彧跟隨曹操的時候,曹操確實是個漢室忠臣,并且立志要匡扶漢室,這和荀彧的理想不謀而合。
但隨著曹操逐漸統一北方,地盤越來越大,軍隊越來越多,野心也就越來越大,但此時荀彧已經上了賊船,無法回頭。
此時天下還沒有實現一統,江東有孫權,益州有劉璋,荊州有劉表,漢中有張魯,關中涼州有馬騰韓遂,只有曹操尊奉天子,有希望一統天下。
荀彧除了跟隨曹操,沒有更好的選擇,難不成讓荀彧舍棄曹操去追隨劉備孫權這些亂臣賊子?
當時的情況,除了曹操,其他割據軍閥都是地方非法政權,荀彧要滅的就是他們。
其實荀彧對于曹操還是抱有一線希望的,希望他在兼并諸雄后,能夠功成身退,還政于獻帝。
可惜曹操不給荀彧機會,當他發現荀彧反對他稱公后,就毫不不猶豫的殺掉荀彧。
荀彧是個擰巴的人,他既想做漢室忠臣,又不得不依附于曹操。
他幫著曹操兼并群雄,一步步登上至高之位,又期待曹操能夠不改初心,堅持做漢臣,這本就是個無解的矛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