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大家都看過吧,在京劇之中,曹操一直都是比較著名的角色之一,三國是中國古代歷史中非常特別的一個時代,那個時代人杰輩出,曹操作為其中佼佼者,自然是各種京劇劇本的???。
或許在某個夜幕低垂的?晚上,戲臺鑼鼓震天,某位?京劇演員化身曹操,涂滿白臉妝容,眉目猙獰,步伐沉重,他一揮長袖,唱腔高亢。
但在此刻?,臺下觀眾卻只會?爆發出一片罵聲:
“奸賊曹操,禍國殃民!”
而?這一幕,千百年來在無數戲臺上重演,民間將曹操塑為陰險毒辣的“白臉奸臣”,痛恨他的權術與無情。
在?2013年時?,導演胡玫卻在新聞發布會上高調宣稱,她的新劇《曹操》將重塑這位爭議人物,講述一個從輕率少年成長為銳意革新英雄的故事。她召集三國專家,試圖以史實為據,顛覆千年罵名。
而隨著新劇開始宣傳,胡玫要給曹操“洗白”的言論讓廣大網友們知道了,很多網友對此并不買賬,即便時間到了現在,都有很多人認為罵曹操,根本就不是一件錯事。
其實回顧歷史,網友們的評價,確實也沒有錯誤。
曹操就是一個該批之人。
曹操,名操,字孟德,生于東漢末年的沛國譙郡(今安徽亳州),他的名字說起來其實也很矛盾,操?字?寓意著他?的?操守與德行,但他的?小名“阿瞞”卻透出幾分狡黠。
曹操出身宦官養子之家,曹操本姓夏侯,其父曹嵩為宦官曹騰養子,冒姓曹氏,門第不高。在東漢重門第與德行的選才制度下,曹操難以憑借出身晉升,只能通過從軍奮斗嶄露頭角。他自幼聰慧,熟讀兵書,喜好武藝,卻對盛行的清談風氣嗤之以鼻。
名士許劭曾評價他:
“君乃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耳!”
曹操聽后非但不怒,反而頗為得意,足見其志向與自信。
對于別人評價自己是奸雄,在那個注重名聲的時代,他不怒反喜,這本身就是一種很異于常人的表現。
東漢末年,董卓擅權,天下大亂,曹操抓住機遇,舉兵討董,逐漸嶄露頭角。
196年,他迎漢獻帝于許昌,以“挾天子以令諸侯”為策略,借朝廷名義號令天下,統一北方。
他的軍事才能令人嘆服:
比如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戰,曹操以少勝多,擊敗袁紹,奪取河北,他收編青州兵、烏桓兵,平定北方游牧威脅。
208年,他號稱80萬大軍南下江南,意圖一統天下。
而?他的文采同樣卓越,詩作《蒿里行》悲愴蒼涼,抒發亂世哀思,流傳千古,這些成就讓部分人為之傾倒,視其為“曠代英雄”,認為他為亂世帶來秩序。
但問題是?,曹操的功績伴隨著巨大爭議。
他以陰謀治國,屠城擴地,惡名遠揚。官渡之戰后,他坑殺袁紹降卒數萬,震懾敵軍卻失民心。赤壁之戰前,江南百姓聞其兵至,紛紛逃亡,而非簞食壺漿以迎,他重用陰謀家如司馬懿,鏟除正直之士如孔融、楊修,公開倡導用“不仁不孝”者治國。
從210年至217年,他連發三道“魏武三詔令”,明確表示:
“負污辱之名,見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國用兵之術,其各舉所知,勿有所遺!”
此言顛覆東漢重德風氣,朝野震動。
民間痛恨其權術,所以后世的戲臺上,有關于他的白臉形象由此深入人心。
這么多年以來,曹操對中華歷史的影響是被認可的,但到底是好是壞,多年以來褒貶不一。
而?曹操的爭議,核心在于他對道德的拋棄。
東漢以儒家治國,民風淳樸。開國皇帝劉秀出身太學生,崇尚節儉,重德輕利,深受百姓愛戴。即使董卓之亂后天下分裂,百姓仍“心存漢室”,對朝廷保持尊重。曹操卻反其道而行,他厭惡清談,視道德為“虛名”,以權術為利器,追求急功近利。他的行為在多起事件中暴露無遺。
首先,曹操疑似殺害呂伯奢全家。
他逃亡董卓時,借宿故人呂伯奢家,疑其謀害,夜殺八人,嘆道:
“寧我負人,毋人負我!”
只不過?史料對此說法不一:
《魏書》稱呂伯奢子劫曹,曹操這是自保。
而《世語》稱曹操疑心殺人,《雜記》則是?記錄其“寧我負人”之語。
如此多的書?錄?講著不同的事情,他的動機真偽雖難辨,但?呂伯奢?被殺?,這件事情是能夠確定的。
除了呂伯奢?以外,曹操殺周不疑又是一個?強有力證據。
周不疑,零陵才子,聰明過人,拒嫁曹操之女,又與曹操愛子曹沖交好,曹沖早逝后,曹操忌憚周不疑才華,遣刺客殺之,對曹丕說:
“此人非汝能駕馭也。”
而?周不疑曾獻十計助曹操攻下柳城,其才華卻招致殺身之禍,反映曹操的猜忌與狠辣。
其次,曹操利用子女為政治工具。213年,他將三個女兒送給漢獻帝為貴人,后逼帝立曹節為皇后。曹節參與謀殺伏皇后及二皇子,淪為權術棋子,毫無親情可言。
曹操與曹丕爭袁紹兒媳甄氏的丑聞更令人側目。攻破鄴城后,曹操欲納美貌多才的甄氏,曹丕卻搶先一步,曹操怒道:
“今年破賊,正為奴!”
父子爭風吃醋,毫無倫理底線。
曹丕繼位后,寵愛甄氏卻又虐殺,盡顯殘忍。
最后,曹操的屠城惡行令百姓畏懼。
他攻城略地,常不留活口。徐州之戰,他為報父仇屠城數萬,尸橫遍野。赤壁之戰,他號稱80萬大軍,實有20余萬,本可不戰而下江南,卻因惡名在外,百姓寧愿支持孫劉聯軍,也不愿歸順曹氏。
他自稱“名為漢相,實為漢賊”,以詐術取天下,終失民心。
但是,如此之性格并不是沒有代價的,曹操的權術不僅敗壞自身名聲,還禍及子孫。他以陰謀教子,致曹氏兄弟相殘,家族悲劇層出不窮。
曹操有子25人,長子曹昂早逝,嫡子曹丕、曹彰、曹植為爭位明爭暗斗,曹丕繼位后,毒殺有戰功的曹彰,軟禁文采斐然的曹植。
卞太后悲憤責罵:
“汝既殺我任城,不當復殺我東阿!”
曹丕迫于壓力未殺曹植,但將其長期軟禁,曹植郁郁而終。曹丕還盡納曹操姬妾,被卞太后斥為“不如豬狗”。曹氏兄弟間的權術與殘殺,源于曹操的言傳身教。
埋下?五胡亂華禍根?的?司馬懿,一開始,就是?曹操重臣,他?深得曹操?權術精髓。
曹操曾對其戒備,稱其“狼顧之相”,但仍委以重任。曹操死后,司馬氏逐漸掌權。260年,魏帝曹髦不堪受辱,仗劍討伐司馬昭,被賈充刺死街頭。265年,司馬炎篡魏,建立西晉,曹氏子孫被屠殆盡。司馬懿的陰險毒辣,繼承自曹操的權術文化。
所以后世人評價:
“曹操自己培養了司馬一族來大殺曹氏子孫,這不是真正的禍延子孫又是什么?”
曹操的陰謀治國也?直接導致魏晉亂世,禍延天下后世。
首先,曹丕?開啟了篡奪先河,220年,曹丕篡漢,逼漢獻帝禪位,265年,司馬炎篡魏,效仿前例。兩次禪讓鬧劇相距僅45年,皆源于曹操的權術模式。魏晉統治集團延續“陰謀治國”,官廷穢亂,骨肉相殘,民不聊生。
其次,曹操的用人原則敗壞社會風氣。他在三詔令中公開用“不仁不孝”者,培養出一批野心家與陰謀家。
司馬懿便是典型,其陰險毒辣更勝曹操。西晉建立后,八王之亂爆發,諸王混戰20年,耗盡國力,終召來北方游牧民族入侵。曹操安置的匈奴五部騎兵于山西,后南犯中原,導致西晉覆亡,中原赤地千里。
在軍事上,曹操也犯了非常徹底的錯誤,那就是不管什么人,都敢拉攏到自己的身邊來用。
比如,曹操收編青州兵(黃巾軍精銳)和烏桓兵(游牧騎兵),只求勝仗,不問擾民,這些彪悍隊伍雖助其打下江山,卻紀律渙散,擾民嚴重。官渡之戰后,他坑殺降卒數萬,震懾敵軍卻失民心,他的“以詐術取天下”讓天下皆知其“漢賊”本質,統一大業終受挫。
所以?,《三國演義》將其塑為奸雄,黑幫頭子奉其為“祖師爺”,虔誠學習其陰謀詭計。
他的名言“寧我負人,毋人負我”被效仿,助長了不擇手段的文化。
而?《東坡志林》這本書?則?記錄了當時?民間對曹操?的?態度:
“聞劉玄德敗,頻眉有淚,聞曹操敗,即喜唱快?!?/p>
民間的深惡痛絕,映照了曹操對傳統美德的背離,而人民百姓對他的厭惡。
客觀來講,這么多年以來,對曹操批評的聲音是遠遠大于對曹操褒揚的聲音的。
但是,從客觀角度來說,曹操更像是一個破壞者,不像是一個秩序的建立者。
相比唐太宗、明太祖這種同樣是馬上打天下,但卻能夠把政治治理得很好,并且不影響后世子孫的政治家,曹操顯然是相差很多的。
之所以網友們不買賬,認為給曹操洗白是不現實的。
就是因為,在今日倡導傳統美德的背景下,為曹操翻案顯得不合時宜。
曹操的功績雖耀眼,但其禍延子孫與后世的后果,提醒我們:
急功近利或許帶來一時之勝,卻可能埋下長遠的禍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