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27年位于江西省境內的廬山是一幅怎樣的畫面?本文10幅來自于《亞細亞大觀》的民國老照片,詳細地記錄了90多年前,一個民國20年代末期盛夏時節的廬山。
昔日的廬山
“余南登廬山,觀禹疏九江”,兩千多年前的司馬遷從廬山南側登頂,之后寫入《史記》的文字資料也是關于廬山最早的記載。500多年后,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陶淵明來到廬山并隱居在此,寫下了《歸去來兮辭》。北宋詞人蘇軾更是在此處游歷之后寫下了“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千古名句。千年之后來到上世紀民國20年代末,廬山是一幅怎樣的畫面呢?
1927年的廬山紀行
五老峰
唐朝的李白曾有詩曰
廬山東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
九江秀色可攬結,吾將此地巢云松。
廬山從不缺奇峰異石,但五老峰依然是其中的佼佼者。站在五老峰之上,腳下可以聽到涓涓泉水流過,耳邊是不斷呼嘯而過的山風。李白當年登臨此處的所見之景大致也是如此吧。
五老峰外的沙河
廬山之美在于俊奇的山峰與清澈的江水共同繪成一幅壯觀畫卷。站在1928年五老峰的腳下向遠處眺望,與天際線相連的鄱陽湖洋洋灑灑。
御碑亭
亭子位于仙人洞附近,是眺望遠方的絕佳之地。位于亭中的正是明太祖所御制的周顛仙碑。走入亭中便可看到寫有“四壁云上九江棹,一亭煙雨萬壑松”的楹聯。
牯牛嶺
廬山在1927年時期隸屬江西省星子縣。自古以來便以勝景著稱的廬山之中,牯牛嶺更是錦上添花。1886年從第一個外國傳教士在此處租地建造別墅開始,到1927年時這里已經有超過700棟的別墅,堪稱“萬國建筑博物館”。原本的牯牛嶺也因英文Cooling被簡稱為牯嶺。
東林寺
昔日因慧遠禪師在此住持而遠近聞名的東林寺,成為自東晉以來廬山中眾多寺院中的名剎。至1927年本張照片的拍攝時,千百年中東林寺經過了多次的沿革與重造。當時尋訪此地,雖然難以尋覓其最初的模樣,但與東林寺相關的許多故事卻流傳下來。
白鹿洞
剛過觀音橋數里的地方,便可以走入一片參天的松樹林。綠陰之下必能聽到溪水緩緩流過的聲音。溪水之上的小橋寫著“名教樂地”幾個字,而小橋的前方便是歷史上大名鼎鼎的白鹿洞書院。而在溪水中的一塊巖石上,鐫刻有朱熹親筆題寫的“枕流”二字。
白鹿洞書院
提到宋朝以來儒學的振興,白鹿洞書院是繞不開的地方。作為天下四學之一的白鹿洞書院,千百年來培養出了許多先賢大儒,但遺憾的是,民國后的書院被當作當時的江西農業學校的校舍來使用。從外觀上看,廳堂廟宇早已毀壞不堪。當時所留下的只有照片中的這座石碑罷了。
招隱泉
泉水位于三峽橋東側,唐朝時期陸羽曾在此處煮茶品評,后遂將此處命名為“天下第六泉”??粗宄旱娜粩嘤砍?,夏日中的酷暑之感也會漸漸忘記,這里也是廬山中極為清幽的閑寂之地。
廬山大道上的懸巖
行走在百年之前的廬山,道路十分崎嶇。從九江至牯嶺一段,奇巖怪石常常阻礙道路,妨礙著前行的人們。這張照片拍攝于當時的小天池附近,巖石直逼道路,旅人們小心翼de通過此處。
古時多有文人墨客著墨的廬山,在上世紀的20年代末期,看到的卻是沿路叫賣的婦科藥廣告。千百年間種種變化不禁讓人感慨萬千。
婆沙寶樹
位于廬山中的婆沙寶樹是往昔黃龍寺的寶貴遺存之一。根據當地的流傳,這棵婆沙樹的樹齡可以追溯到遙遠的東晉時期。照片中所留存下來的三株古樹之外,還有著許多新老不一的樹木,郁郁蔥蔥的古樹林使得這里也成為了當時廬山的一處名勝。
結語
如今90多年已經過去,曾經那個民國20年代末的江西廬山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在這些曾經留下的舊照片中,我們依然可以尋得那個民國20年代的廬山。
歡迎關注小郭曾曰號,更多內容可在個人主頁內查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