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929年作為山東省會的濟南是一幅怎樣的畫面呢?本文10幅來自于《亞細亞大觀》的民國老照片,詳細地記錄了90多年前,一個民國20年代末期的濟南古城。此外本文加入一張繪制于1938年的濟南地圖進行說明。
昔日的古城濟南
濟南作為山東省的省會城市,大致位于山東省的中部地區,這里自古以來就是作為戰略要沖與勝景之地的存在。
時間向前追溯到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山東省被迫開放為商埠。在本文照片拍攝的1929年時,這里大約居住有近40萬左右的人口。再加上當時的濟南地處鐵路中轉地,貿易往來十分發達。
1938年濟南地圖
1929年的濟南紀行
濟南城墻
早春的日光之下,城墻,屋頂,水面之間交相輝。岸邊的柳樹此時也剛剛開始發芽。這里是1929年春天里的濟南城。
破損不堪的濼源門
濟南的筑城史可以追溯到遙遠的戰國時代,民國時期所留下的城墻基本為明朝時期所修建,歷朝歷代雖然有所修繕,但大體格局范圍并沒有改變。
原本完好的城門樓在一年前“五三慘案”中,因日本侵略者的炮擊而嚴重損毀。
濼源門及其周邊地圖
趵突泉
地處平原地區的濟南城,同樣也是一座被水環繞的城市,自古以來留下的七十二處名泉就是證明。在如此之多的泉水中,最為有名的就要算是趵突泉了。雖然鏡頭下泉水的凸起并不算很高,但根據史書的記載,趵突泉曾經有過數尺之高的噴涌,聲音如同驚雷一般。
趵突泉及其周邊地圖
黑虎泉旁的釣魚臺
舊書中曾經對這里的臺子有所記載,民間相傳這里是姜太公釣魚之處。鏡頭中,許多行人在此處往來不斷。
釣魚臺位置
大明湖北極閣
這座始建于元朝時期的閣樓,在民國30年代時期,是大明湖畔的最高點。殿內放置著銅制而成的烏龜,來到這里參拜的人們會把手放在龜背之上,心中默想期許之事。
歷下亭的早春
作為濟南內城第一景色的大明湖,即使此時正處在低水位期,但水域的面積依然占據著內城總面積的三分之一以上。沿著湖畔,從鵲華橋向東北側的畫舫走去,就會到達一座小島,而歷下亭就位于小島之上。站在樓上可以看到大明湖所處四周的景致,這里不愧為湖中的第一美景。
1938年大明湖及其周邊地圖
路旁的圣人
就在前往趵突泉前的大道上,一位盤坐在路邊的男子不斷地誦經,路人從其身邊經過,既無駐足觀看者,也無向其投錢的人,但此人依然如故,在早春午后日光的映襯下,宛如超脫世俗的仙人。
千佛山寺廟
從位于南關的城門向南出城,步行不遠便是千佛山麓。山峰并不算很高,沿著一條用石塊鋪設而成的上山道向上走,便可以到達位于中部位置的千佛寺。
寺院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貞觀年間,千百年以來多次被毀壞又多次重修。上世紀20年代末期時只是一座徒有虛名的僧廟。根據拍攝者的記載,當時居住在寺院內的僧人們已經破戒,沾染了各種世俗之氣。不過置身于此處可以眺望到廣袤無垠的濟南平原,依然使人心曠神怡。
山腳下的濟南城
這是1929年的早春時節,站在位于濟南城南側千佛山頂之上,一個東西略長,南北略窄的城墻在眼前徐徐展開。古老的濟南城所帶來的古樸蒼涼之感頓時油然而生。
千佛山遠眺圖
小清河的帆船
如今的小清河位于濟南市的北部,淵源可以追溯到上古的大禹時期。與黃河的渾濁相比,小清河以清澈而聞名。雖然黃河水域的流量更大,但并不是一條適合作為船運往來的河道。相反小清河雖然流量遠不及黃河,但當地人們依然利用其進行物資的運輸。畫面中便記載了當時一艘運送完貨物后的歸帆。
結語
如今90多年已經過去,民國20年代末的濟南城早已是今非昔比,物是人非。但在這些曾經的舊照中,我們依然可以尋得一個既熟悉又陌生的濟南古城。
歡迎關注小郭曾曰號,更多內容可在個人主頁內查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