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烏魯木齊市的室外氣溫是2攝氏度,在地源熱泵中央空調的作用下,我們辦公樓的室內溫度保持在26攝氏度。”4月21日,國網新疆電科院新型電力系統技術研究所“雙碳”與儲能技術室主管李驥介紹了該院辦公園區通過使用地源熱泵實現了跨季節儲能,冬季供暖、夏季制冷,較傳統空調節能40%。
多年來,在“雙碳”目標引領下,國網新疆電力有限公司積極響應國家戰略,依托新疆豐富的太陽能、風能資源,以堅強智慧電網為支撐,以多元儲能技術為保障,以多能互補為實踐路徑,推動新疆低碳園區綠電從“供得上”向“用得好”轉變,為新疆低碳園區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綠色動能。
綠電直供,戈壁荒灘變身“能源糧倉”
3月21日,位于烏魯木齊甘泉堡經濟技術開發區(工業區)園區的甘泉堡750千伏變電站220千伏間隔擴建工程主體設施啟動建設。該工程投運后可承載烏魯木齊甘泉堡經濟技術開發區(工業區)園區內企業、烏魯木齊市米東區北部沙漠光伏基地的新能源企業及新能源產業新增用電負荷的接入需求。
準東—皖南±1100千伏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新疆段線路
在新疆,風能不僅是清潔電力的源泉,更是低碳園區轉型的“綠色引擎”。在達坂城零碳示范園區,風機直接為氫能電解槽、半導體生產線注入綠電,每臺5兆瓦風機年發電量可支撐萬噸綠氫制備,或滿足2000戶家庭全年用電;在哈密“風光儲氫”一體化基地,特變電工的綠色工廠用風電驅動硅料生產,每噸多晶硅的碳排放較傳統模式降低90%;在塔克拉瑪干沙漠邊緣的棉紡產業園,也借力風電替代燃煤鍋爐,讓“一朵棉花的旅程”從田間到成衣全程零碳。
目前,國網新疆電力有限公司已建成“內供五環網、外送四通道”的主網架格局,為低碳園區綠電應用提供高效輸送和穩定保障。新疆成為我國750千伏變電站數量最多、線路最長,220千伏變電站覆蓋范圍最廣、電壓級差最大的省級電網,實現新疆東部與西部、南疆與北疆在晝夜、季節上風光互補、電力互濟。
據統計,2024年在新疆電網區域內新能源發電量達到1161.6億千瓦時,同比增長30.7%,新能源發電量增量超總電源發電量增量的80%,成為新疆第一大電源和發電量增量主體,越來越多的“綠色”電力正被輸送到全疆各地,優化著當地的能源結構、改善著群眾生活。
同時,國網新疆電力有限公司還通過優化本地智慧配電網,服務園區綠電直供。在獨庫公路、阿拉山口自貿區等低碳園區試點建設智慧微電網,采用“光伏+移動儲能+充電樁”模式,實現偏遠地區綠電24小時穩定供應,助力打造“綠電景區”示范;持續推廣“綠電專線”直供模式,讓克拉瑪依綠能產業園通過750千伏電網優先消納本地風電,園區綠電滲透率達90%以上,全力支撐油田機械制造等高載能產業低碳轉型。
此外,國網新疆電力有限公司還依托大數據技術,精細化安排機組和電網運行方式,提高新能源預測精度,提升電網對新能源的接納、消納能力和調峰、頂峰能力。同時通過大數據分析用戶用能習慣,建立精細化負荷畫像體系,識別工業、商業、居民等6類典型用能群體,制定個性化需求響應策略,為低碳園區高質量發展提供穩定“綠能”。
多元儲能,綠電消納構建“時空樞紐”
3月17日,國家第三批沙戈荒項目新疆大唐石城子100萬千瓦配套光熱項目正在開展場區集熱鏡場基礎澆筑及鏡場支架安裝工作。光熱發電系統可以在白天將多余的熱量儲存起來,晚上再釋放熱量進行發電,實現連續供電。
新疆哈密50兆瓦塔式光熱發電站
為了保障低碳園區綠電穩定高效利用,平衡電力系統對大規模高比例新能源的接網和消納,國網新疆電力有限公司積極探索“新能源+儲能”模式,與各發電企業積極推進儲能建設。
2023年,在哈密十三間房風區建成投運的新疆首座電網側新型獨立儲能電站——沃能十三間房儲能一電站里,27個儲能單元在用電低谷時段充電、高峰時段放電,實現新能源消納的同時,還利用峰谷電價差增加經濟收益。該儲能電站可實現每天“兩充兩放”,轉換效率近90%,利用水平位居全國前列。
2024年7月,全疆最大單體新能源儲能項目開工;8月,新疆首個新能源儲能鋰電池電芯項目啟動;9月,全球最大二氧化碳儲能電站破土動工……截至2025年4月,新疆已建成儲能電站超過200座,總裝機規模977.7萬千瓦/3266.3萬千瓦時,裝機規模位居全國前列、西部第一。
同時,國網新疆電力有限公司持續提升電力系統調節能力,持續推動水電抽蓄有序開發。目前,新疆首座抽水蓄能電站——國網新源阜康抽水蓄能電站已全面投產發電,正在加快推進哈密、布爾津等680萬千瓦抽水蓄能項目規劃建設。
此外,在自治區公布的2024年41項獨立新型儲能項目清單中,涵蓋了磷酸鐵鋰、全釩液流、鈉離子電池、壓縮空氣、重力儲能、鉛炭、氫儲、熱儲等多種獨立新型儲能項目。多元儲能的快速發展,讓新疆的風光資源在時空維度實現了更高效的消納與平衡。
多能互補,打造低碳園區“新疆樣板”
3月21日,在新疆首個適應新型電力系統構建需求的低碳示范園區內,技術人員正在通過智慧能源管控平臺實時監測園區用能情況,儲能系統已儲存電能120千瓦時。
國網新疆電科院地源熱泵中央空調系統
在“雙碳”目標引領下,國網新疆電力有限公司以“多能互補”為核心路徑,通過技術創新、系統集成,打造了一批具有全疆示范意義的低碳園區,為傳統產業轉型和新型電力系統建設提供一套可復制、可推廣的技術標準和管理模式。
新疆首個適應新型電力系統構建需求的低碳示范園區是國網新疆電力有限公司探索低碳轉型的“試驗田”。該園區建設了光儲直柔、直流用電示范、智慧路燈等11個節能子系統;同時利用AI技術,圍繞數據、技術、生態三個方面構建園區全景式數據分析、高效微網控制和碳排放模型,技術人員可結合相關能效數據隨時調整生產經營計劃和節能降耗控制策略,讓園區生產生活進入“綠色低碳可循環”模式。
自2010年起,在國網新疆電力有限公司的指導下,國網新疆電科院創新打造多能互補低碳示范園區,構建了以“風光儲+地熱能”為核心的清潔能源供能體系。該園區采用地源熱泵實現跨季節儲能,冬季供暖、夏季制冷,較傳統空調節能40%。同時,配套建設20千瓦小型風電和162塊屋頂光伏,實現綠電自給自足。2023年該園區還新增120千瓦光伏車棚和V2G移動儲能裝置,形成“光儲充放”一體化系統。目前,可再生能源互補分布式供能系統的相關設備和技術已在烏魯木齊甘泉堡經濟開發區推廣應用。
從戈壁荒灘到“能源糧倉”,從單一供能到多能互補,國網新疆電力以“綠電直供+多元儲能+多能協同”的創新實踐,正在天山南北書寫著能源革命的綠色答卷,為“雙碳”目標下的區域能源低碳轉型和低碳園區高質量建設提供了“新疆方案”。
(中國日報新疆記者站記者毛衛華|李勻)
來源:中國日報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