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馬龍區始終秉持“綠色、高端、精品”的理念,大力推進現代農業產業發展,采用“黨組織+”模式發展特色農業產業,依托合作社帶動,引導群眾由家庭分散生產向專業化、合作化、規模化轉變,豐富了農村經濟業態,促進了農民增收、產業增效。
馬鳴鄉積極探索“黨總支+公司+合作社+生產組+農戶”的聯產聯利聯管新機制,通過土地資源、項目資源、勞力資源“三整合”模式和統一入股、統一經營、統一分紅“三統一”模式,將300余戶4552.49畝土地實行統一規劃、統一耕作、統一管理、統一銷售、統一分紅。農戶可在合作社、建筑隊、家庭工廠務工,合作社員工除獲得每月1000元的基礎工資和每季度2000元的績效工資外,年底還可獲得入股土地最低保障金和年凈收入50%的分紅。“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不僅實現了農業發展從“小、散、弱”向“大、強、優”轉變,還有效破解了千家萬戶“小生產”難以對接“大市場”的困局,實現了產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美好愿景。
月望鄉采取“黨總支+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模式,引進愛必達園藝科技有限公司、云南藍銘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等農業企業54家,大力發展花卉、中藥材、藍莓、蘋果等特色農業產業。與企業簽訂勞務用工合同,探索“用工企業+用工平臺+務工人員”的就業模式,建設零工驛站,為農村勞動力務工解決后顧之憂。目前,月望鄉零工驛站已向藍銘公司派遣勞動力36000人(次),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源頭活水”。
通泉街道積極探索“黨總支+合作社+企業+農戶”“公司+合作社+農戶”等利益聯結機制,大力發展民宿經濟、旅居經濟、庭院經濟、特色種植經濟等,推動農文旅深度融合。土瓜沖村在充分盤活村集體資金、資源、資產的基礎上,大力推行農村土地經營權流轉,采用村組織領辦合作社模式,深入挖掘閑置房屋和土地,讓“微土地”變“大塊田”,大力發展花卉種植加工、民宿旅居等鄉村產業,每年實現村集體經濟收入88萬元。農戶將閑置的老舊房屋出租給企業運營,根據房屋類型和大小,每間房屋的年租金在500元至2000元之間。
納章鎮采用“黨組織+合作社(企業)+基地+大戶+農戶”的發展模式,積極引進了冠菇源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云南菌農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等10余家食用菌種植企業,在當地種植香菇、羊肚菌、茶樹菇、球蓋菇、杏鮑菇5種食用菌,轄區群眾通過土地流轉、務工、自主種植食用菌的形式實現年均增收1萬元。
舊縣街道采用“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模式,推廣種植苦蕎、大豆、鮮食玉米、蔬菜等作物,改變了烤煙采收結束后土地閑置、群眾收入來源單一的狀況,實現了“冬閑地”變“效益地”。
馬龍區圍繞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總體目標,堅持以黨建為引領,探索創新了多種聯農帶農模式,大力發展農業經濟和特色產業,著力改造傳統農業生產方式,突破村集體經濟發展“瓶頸”,延伸鄉村產業鏈條,提高農產品附加值。
▍內容來源:曲靖日報、馬龍區融媒體中心
▍綜合編輯:馬龍生活網(轉載請注明)
注:
免責聲明:文字及圖片來源于網絡,不具有任何商業用途,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以作刪除處理。當本聲明與國家法律法規沖突時,以國家法律法規為準。
素材來源官方媒體/網絡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