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 10 月 19 日下午,湖北恩施某寫字樓內,26 歲的小陳正在核對當月報表。三點十七分,辦公室門被猛地撞開,前男友覃某某的身影裹挾著刺鼻的汽油味闖入時,她手中的鋼筆在紙上劃出一道歪斜的墨痕。那瓶預先分裝在飲料瓶中的易燃液體瞬間潑灑在她白色襯衫上,打火機點燃的火光映亮了對方毫無溫度的眼睛 —— 這是分手后第 47 次出現在她視線里,卻是第一次帶著致命的惡意。
火焰竄起的剎那,小陳本能地撲向一旁的滅火器,卻在劇烈灼痛中跌倒在地。監控錄像記錄下 12 秒的殘酷畫面:覃某某看著燃燒的軀體,轉身時甚至調整了背包帶。當消防員破門將她救出,急救車上的醫護人員發現,她的左手已因高溫碳化呈現焦黑色,全身 69% 的皮膚重度燒傷。在重癥監護室的 178 天里,她經歷 23 次植皮手術,醫生從大腿和背部取下的皮膚,一片片覆蓋在胸前、手臂和面部,卻永遠無法復原左臂的空缺。
一審判決書送達時,小陳正用右側僅存的三根手指練習握筆。“有期徒刑 12 年” 的字樣躺在病床上,與床頭堆積的病歷、手術同意書形成刺眼對比。法律文書里寫著 “因感情糾紛引發,酌情從輕”,卻沒提三個月前覃某某發來的 108 條威脅信息,沒提他提前一周踩點辦公室路線,更沒提案發當日翻越高墻時特意避開的監控盲區。“他不是沖動,是計劃好要我的命。” 她對著律師展示手機里的購物記錄 ——9 月 28 日,覃某某在網上購買了 5 升汽油、橡膠手套和防風打火機。
二審開庭前夜,小陳在病房里對著鏡子整理圍巾。疤痕從右耳蔓延至脖頸,說話時聲帶因灼傷而沙啞:“庭審時他說‘對不起,我太愛你了’,可真正的愛不會讓人躺在消毒水氣味里數著傷疤過日子。” 法庭上,公訴人出示的證據鏈清晰顯示:從跟蹤定位到威脅短信,從購買作案工具到精準選擇作案時間,這是一場預謀已久的謀殺。當辯方再次以 “情感失控” 請求減刑時,坐在輪椅上的小陳舉起了右手 —— 那只經歷六次手術才勉強能握住筆的手,腕內側紋著一個極小的 “勇” 字,是她在康復期用牙齒咬住筆,在紙上畫了三百次才定下的印記。
此案的爭議早已超越個體悲劇。據全國婦聯數據,我國每年有 24.7% 的已婚女性遭受家暴,而分手后的極端暴力案件中,70% 的加害人曾有跟蹤、威脅、控制行為。庭審現場,反家暴志愿者舉著 “拒絕以愛之名的暴力” 標語,背景是小陳案引發的社會討論:當 “感情糾紛” 成為量刑輕判的理由,當親密關系中的控制欲演變為致命傷害,法律該如何界定 “蓄意” 與 “沖動”?
法庭休庭時,覃某某突然轉身望向小陳,嘴角扯出一絲笑。這個細節讓她想起戀愛時的場景:某次爭吵后他也是這樣笑,隨后摔碎了她最愛的花瓶。“那時我以為道歉就是終點,現在才明白,縱容控制欲的從來不是寬容,而是僥幸。” 她在日記里寫道,字跡因右手顫抖而歪斜,卻異常堅定。如今的她正在學習用單手操作電腦,準備將自己的經歷寫成手冊,扉頁草擬的標題是:“每個‘對不起’,都不該掩蓋汽油瓶的咔嗒聲”。
當法槌再次敲響,窗外的梧桐葉正簌簌落下。小陳望著被告席上低頭的身影,想起住院時同病房的阿姨說過:“傷疤會疼,但疼著疼著就成了鎧甲。” 她殘缺的左臂藏在寬松的衣袖里,腕間的 “勇” 字貼著皮膚發燙 —— 這或許是這場災難留下的唯一禮物:讓更多人看見,在 “感情糾紛” 的表象下,藏著多少未被正視的控制與暴力;讓法律聽見,受害者的哭聲里,不僅有個人的血淚,更有對正義的叩問。
暮色漸濃時,小陳的輪椅碾過法院前的臺階。遠處,有母親帶著女兒路過,小女孩指著她的圍巾問:“媽媽,那位姐姐怎么了?” 母親蹲下身,輕聲說:“她教會我們,勇氣可以戰勝傷害。” 風掀起圍巾一角,露出疤痕交錯的右臉,她忽然笑了 —— 那笑容或許不再完美,卻比任何時候都更有力量,因為每一道紋路里,都刻著對命運不公的無聲反抗,刻著讓更多人免于恐懼的希望。
作者聲明:內容由AI生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