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周,法國一些主要商界領袖對本國政府和歐盟發出了反對的聲音,法國政府則呼吁企業表現出“愛國主義”。
01“整個歐洲都會失敗 ”
媒體消息,本周,隨著公司季度業績相繼公布和股東大會陸續召開,一些大老板與法國總統馬克龍的想法背道而馳。馬克龍要求企業暫停在美國的投資,直到與美國的貿易談判局勢更明朗。幾家已宣布進行重大投資的大集團此后并未就可能暫停投資表態。
“我們正處于一場實際上旨在削弱我們的戰斗中。我們需要保護歐洲模式。因此,是的,我呼吁商界領袖的愛國主義精神。” 法國經濟與財政部長埃里克·隆巴爾(éric Lombard)接受《周日論壇報》時說。
“他們必須與成員國合作,贏得這場戰斗。如果失敗,也許某家公司會受益——我對此表示懷疑,但整個歐洲都會失敗,歐洲的經濟結構也會受損。” 隆巴爾指出。
但企業會買賬嗎?里爾大學經濟學教授亞歷山大·德拉格(Alexandre Delaigue)說:“他們的任務是做符合公司利益的事,而不是符合公司原籍國利益的事。這為出于愛國原因所做的事情設定了一定的限制。”
02征稅、官僚主義、行政管理……商界有啥不滿?
路威酩軒集團(LVMH)首席執行官阿爾諾曾在今年2月譴責法國對“法國制造”產品征收懲罰性稅收,并于日前帶頭對歐盟的“官僚主義”發起攻擊。他認為歐盟把時間都花在了發布法規上,這使得在美國和歐盟之間建立“自由貿易區”變得“不容易”,而他表示自己“支持”建立這個自由貿易區。阿爾諾呼吁歐洲領導人“友好地”解決歐盟與美國之間的貿易緊張關系。
今年2月,歐萊雅首席執行官尼古拉·希羅尼穆斯(Nicolas Hieronimus)呼吁“法國政府在國際舞臺上支持本國企業,尤其是在面對歐洲法規時”。他表示,“化妝品行業是世界上唯一一個在世界七強中有5家歐洲企業的行業,然而,面對來自中國和美國的競爭,我們的行業卻受到眾多法規的制約,而且這種制約可能會越來越嚴重”。
在日前介紹歐萊雅第一季度銷售數據的間隙,尼古拉提到了將部分生產遷往美國的可能性,以此作為應對美國關稅的一種方式。
在本周接受媒體采訪時,道達爾能源公司首席執行官帕特里克·普亞內(Patrick Pouyanné)抨擊了法國的“行政漏洞”。“在美國建造一個太陽能發電廠需要三年,而在法國則需要七年,但項目的規模要小十倍!”
“多年來,法國已經形成了一個深度政府。公務員不再信任政治家。隨著政府每6個月倒臺一次,這種情況正在加速。為什么要聽一個不會留下來的部長的話?”他質疑道。
E.Leclerc連鎖超市戰略委員會主席樂克萊爾(Michel-édouard Leclerc)的立場與上述行業參與者截然相反:“路威酩軒集團、達飛輪船或施耐德電氣不得在歐洲談判之前就簽署他們的協議,否則我們將顯得很可悲。”
(歐洲時報/夏瑩 編譯報道)
編輯:K
點在看分享好文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