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航運業高度依賴中國船舶,業內普遍認為,“港口費”并不能復興美國幾乎不存在的造船業,訂單可能流向日韓
文|王靜儀 蔣瑛芙
編輯|施智梁
一旦中國制造或運營的船舶停靠美國港口,美國將征收額外費用。這是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USTR)于4月17日公布的“港口費”,旨在打擊中國航運業。
港口費分為兩類,第一類針對中國船東和運營商,從2025年10月14日開始,每次美國航程會收取每凈噸50美元的費用。未來三年,每年增加每凈噸30美元。每艘船舶每年最多只會被征收五次費用。
第二類是針對使用中國制造船舶的非中國運營商(只針對中國造船舶),“港口費”略低,每凈噸18美元或每集裝箱120美元,擇高收取,并在未來三年內每年按比例增加。
港口費有多貴?以即將停靠美國長灘港的COSCO THAILAND號為例,該船最大載箱量8500TEU(標準箱),凈噸約5.9萬噸,是中美航線的主流船型之一,由于運營商是來自中國的中遠海運,10月14日起,每次美國航程需要交295萬美元(約合人民幣2150萬元),每年靠五次則要交1475萬美元,此后每年會遞增到2369萬美元、3245萬美元、4130萬美元——這還只是一艘船的收費。
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就此評論稱,美方措施充分暴露出其單邊主義、保護主義政策本質,是典型的非市場做法,具有明顯的歧視性色彩,嚴重損害中國企業正當權益,嚴重擾亂全球產供鏈穩定,嚴重違反世貿組織規則,嚴重破壞以規則為基礎的多邊貿易體制和國際經貿秩序。中方敦促美方尊重事實和多邊經貿規則,遵守市場經濟和公平競爭原則,停止“甩鍋推責”,盡早糾正錯誤做法。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造船國:世界上每生產兩艘新船,就有一艘是中國制造;從現有運營船舶來看,中國制造也占全球總量的三分之一以上。美國的港口費打擊了中國以及全球的航運運營商,直接增加了物流成本。
“美國市場的消費品供應高度依賴集裝箱海運,若美方強行征收高額船舶港口費,全球航運企業被迫提升海運運價,這些成本將無可避免地轉嫁至美國進口商,并進一步傳導至終端消費者,令商品價格全面上揚,加重美國家庭支出壓力。”深圳大學特聘教授、博士生導師、深圳國際海事研究院院長陳繼紅對《財經》表示。
美國打壓中國制造,希望復興美國幾乎不存在的造船業,但這可能事與愿違。陳繼紅指出,當前美國的造船技術跟不上節奏,成本幾乎是中國的3倍-5倍,打擊中國也很難振興美國,反而可能導致訂單流失到其他造船國家,堪稱損人不利己。
全球航運業依賴中國船舶
2025年2月,USTR考慮對中國船舶征收巨額港口費,每次掛靠最高150萬美元。在各界強烈反對后,USTR調整了收費細則,短期影響縮小。
《財經》對比發現,幾項較大的變化包括:不再停靠每個港口都收費,而是按每次美國航程收費(允許掛靠一系列美國港口),船舶從外國進入美國第一個港口時收取。此外,USTR此次不針對船隊組成收費(即船隊中中國造船舶比例),不針對未來下單中國造船舶訂單的公司收費。
但“港口費”的長期影響更大,按方案設置的遞進征費機制測算,到2028年4月17日,中國航運公司運營的一艘1TEU集裝箱船將被收取924萬美元/航次的費用;運營有中國建造船舶的非中國航運公司的1TEU船也將被收取218萬美元/航次的費用,超出此前的擬議方案。
全球航運業都非常依賴中國船舶,比如地中海航運未來訂單的中國造船比例高達92%,馬士基、達飛等歐洲航運巨頭的中國造船占比也普遍超過50%。一旦針對中國制造收取“港口費”,所有航運企業都要受到影響。
(主要集裝箱航運公司船隊中中國造船占比及未來訂單)
中國造船業自2009年以來在全球市場中迅速崛起,并穩居領先地位,尤其在近年內進一步擴大份額,在造船噸位中的全球份額從1999年的5%飆升至2024年的50%以上。
陳繼紅認為,短期內各大船公司將會把旗下中國造船舶撤離美國航線,會造成班期紊亂等行為。運力將進一步出現結構性短缺,從而導致運價飛漲。
“港口費”引發國際航運界強烈反彈。世界航運理事會(WSC)于4月18日發布聲明,直指港口費“從方向上就是錯的”,會削弱美國貿易競爭力,損害本國生產者與消費者利益,且無法實質推動美國本土造船與航運業發展。
世界航運理事會指出,對已在航行的船舶征收追溯性港口費用,此舉不但不會支持本土船廠,反而將增加美國出口商,尤其是農產品出口商的運營成本。在全球貿易本已承壓之際,這種后向懲罰性的政策擾亂了長期投資規劃,提升了不確定性。
更重要的是,按照凈噸征收港口費的方式,實質上懲罰了大型、高效的集裝箱船,而這些船舶正是維持美國生產鏈正常運轉的中堅力量。近一半的美國進口集裝箱貨物是工業中間品和生產用材料,一旦物流成本增加,將會在整個制造業供應鏈中形成傳導,最終累及消費者。
陳繼紅說,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相關研究表明,航運成本是全球通脹的重要驅動因素。當運價翻倍時,通脹率會上升0.7個百分點。當前美國國內物價水平處在歷史性高位,通脹壓力也達到近40年高位。如果美國進一步征收港口費用,必將導致美國的物價和通脹壓力更加失控。
損人不利己,或利好日韓
向中國造船業征收“港口費”的另一面,美國希望以此資金投資自身造船業。其中,美國尤其希望振興汽車運輸船和LNG船(液化天然氣載運船)這兩個高端船型的制造,試圖擺脫對亞洲尤其是中國造船企業的依賴。
這兩類高端船型技術密集、造價高,具備帶動本土造船業復蘇的潛力,也有利于促進制造業和高技能崗位回流。戰略意義也是一層,比如LNG作為美國重點出口資源,LNG船運輸則直接關系到能源安全和地緣政治。
但高端船型的建造需要核心技術與完備的產業鏈、供應鏈的支撐,無論是汽車運輸船還是LNG船。這種由持續創新構建的產業優勢,絕非單靠短期的政策投入支持能夠復制。
“美國造船業當前面臨的挑戰并不在于外部競爭,而是長期存在的結構性制約因素,包括軍工訂單積壓、熟練勞動力短缺、船員培養體系薄弱等。”世界航運理事會指出,即便放寬法規、提升船東投資意愿,現有條件下也難以迅速擴大美國船隊或本土產能。
業內普遍認為,美國對中國造船開征港口費,是“損人不利己”。
根據克拉克森研究數據,中國在全球造船市場已占據絕對主導地位,按噸位計算,2024年中國交付了全球近60%的船舶。從在建船舶來看,中國占比更是高達57%以上,而且新訂單中超過3/4都流向了中國船廠。
航運巨頭馬士基CEO文森特·克萊爾(Vincent Clerc)近日公開表示:“即使今天對中國造船征收關稅,美國也至少需要6年-7年才能建造出第一艘商業船舶。在政治時間表上,這相當于一屆半政府的生命周期。”
陳繼紅指出,美國此次對中國船舶征收“港口費”,可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訂單向韓國和日本轉移。
當前,全球船舶業的三大出口國分別為中國、韓國與日本,占據了將近90%以上的市場份額。
(全球船舶制造格局,各主要國家交付船舶的噸位占比。圖源:交大學術期刊)
2024年,中國船廠全年收到4645萬CGT(Compensated Gross Ton)、1711艘船的訂單,占全球市場份額的70%。韓國船廠的訂單量為1098萬CGT(250艘),占17%,而日本等其他地區為838萬CGT(451艘),占13%。
盡管市場份額持續下降,韓國和日本在價值方面依然具有競爭優勢,接到的大多數訂單都是高價值船舶,如液化天然氣運輸船、液化石油氣運輸船和超大型油輪。目前能夠建造LNG船的主要為中韓兩國,汽車運輸船去年新簽訂單全部來自中日韓三國。
克拉克森研究報告稱,2024年全球訂單量排名前十的單體船制造商(非造船集團)中,中國的新時代造船、滬東中華、新揚子造船和恒力重工占據全球前四名。韓國的三星重工、韓華海洋和 HD Hyundai Samho緊隨其后,分列第五、第六和第七位。
2025年3月,根據克拉克森數據,韓國船廠按噸位計算獲得了55%的訂單,訂單量為82萬噸,而中國船廠在3月的訂單量為52萬噸,罕見被韓國超越。
近期韓國政府也在積極加大對本國造船業的支持力度。據韓國媒體報道,韓國政府宣布2025年投資2586億韓元(約合人民幣13.28億元),以增強其造船業的競爭力,比去年的預算增加了 40%。
韓國政府正計劃將韓美造船業合作打造成韓國造船業騰飛的新跳板,并決定通過組建由相關政府部門組成的特別工作組等,籌備韓美造船業合作一攬子計劃。
責編 | 張生婷
題圖 | 新華社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