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深圳大學人工智能學院正式揭牌成立。據報道,在人才培養方面,該學院構建起全面的本碩博一體化專業體系。
近日,中國科學院大學宣布,實現本科與博士研究生教育的無縫銜接,2025年錄取的本科生,將全部進入貫通培養體系。
北師香港浸會大學也傳出消息,2025年將推出 本碩連讀“4+1”、本博直升“4+4”、“3+1+X”等多項招生培養計劃 。
前不久,備受矚目的新建大學——福建福耀科技大學獲批設立,據悉該校2025年計劃招收100名以內學生,采取本碩博貫通培養模式。
近年來,越來越多高校均在推動實施本碩博貫通培養,加入這一教育創新實踐行列。
本碩博連讀,成高校新趨勢!
“本博貫通”作為創新型高等教育培養體系,通過整合本科、碩士、博士三個教育階段的課程體系,構建連續貫通的全周期學術人才培養機制。這種突破傳統分段式教育的新型模式,以往僅應用于醫學等特定學科領域,現正逐步向多學科領域拓展。
作為教育部政策引導下的創新培養范式,“本博貫通”曾被媒體評為“2023年高等教育十大熱詞”之一,近年來頻頻出現在多所“雙一流”高校招生簡章中,成為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體系改革的重要舉措之一。
國內多所知名高校近些年來已相繼啟動相關培養項目,將其納入優勢學科的人才選拔與培養體系之中。
當前國內高校的選拔機制主要呈現兩種形式:一是在高考招生階段設立專項計劃,通過綜合評價錄取具備學術潛質的考生;二是在本科新生入學后,根據學業表現和科研素養開展二次遴選,動態篩選拔尖人才。
不同于多數高校,中國科學院大學與福建福耀科技大學面向2025級全體新生推行本碩博貫通式培養。依托小規模、精英化辦學模式,兩校能夠集中資源確保優質教育全程覆蓋。
中國科學院大學2025年錄取的本科生實施全員本博貫通培養計劃,分兩階段實施:基礎強化階段(第1-3學年)系統構建學科基礎,主要修讀本科的公共課、專業必修課和部分貫通課程;學術攻堅階段(第4-8學年)聚焦博士培養目標,設置跨學科融合課程、前沿學術研討及科研實訓體系,通過博士生資格考核者進入學位論文研究周期,并可根據課題需求動態補充高階課程。特別設置學術發展彈性通道,基礎階段結束時允許學生自主選擇培養路徑——達標者既可繼續攻博,亦可依托已修學分申請傳統本科學位。該設計既保障培養連續性,又為個體發展保留調整空間,實現精英培養與個性發展的有機平衡。
福建福耀科技大學2025年計劃招收100名以內學生,采取本碩博貫通培養模式,與劍橋大學、牛津大學、斯坦福大學、麻省理工學院等數十家國外及港澳臺地區著名大學合作教學。
學生在大一、大二將在文理學院接受公共通識課教育,大二下學期選擇專業。選擇專業后,學生將在大三選擇專業課程、接受專業訓練,在大四到合作的境外名校學習一年。本科階段,學生將獲得福耀科技大學及境外名校的雙學位,選擇繼續攻讀碩士、博士學位的學生,在畢業后將獲得與福耀科技大學合作的境外名校的碩士或博士學位。
縮短學制,是機遇也是挑戰!
對于立志在學術領域深耕的學生,本博貫通培養計劃成為極具競爭力的優質選項。該模式允許學生以更緊湊的時間規劃,完成本科至博士階段的連貫學習,助力其加速邁進學術研究前沿。
相較于傳統的本碩博分段式培養(4+3+3=10年),本博貫通的學習周期更短(8年左右),在效率方面展現出了顯著優勢。這種模式鼓勵學生設定更長遠的學習和發展目標,制定切實可行的學習計劃。
通過前文圖表也可看到,不同高校的本碩博貫通式培養模式也是不同的。譬如,有高校采取采用“3(本科)+2(碩士)+3(博士)”的培養模式,有高校采用“3(本科)+5(博士)”培養模式,還有高校采用“3(本科)+1(碩士)+X(博士)”或“4(本科)+4(博士)”的培養模式。
本碩博貫通式培養通常聚焦優勢學科,實行小班化教學,院士及國家級人才直接擔任導師,全程深度指導。以學校超常規資源投入為背景,對接國際頂尖高校聯合培養,與頭部企業共建產業級科研平臺,學生享有海外訪學或頭部企業研發實踐機會。此類模式通過壓縮重復性課程、前置科研訓練、集中優質資源,使學生學術競爭力顯著高于分段培養群體。
北京理工大學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周文輝團隊曾分析了通過不同錄取方式進入高校的博士生,在主觀教育收獲滿意度及客觀論文發表數量方面的差異。結果顯示,本科直博、碩博連讀的博士生科研論文發表數量高于公開招考的博士生,也就是說,長學制博士生表現出了知識生產高效率的優勢。
北京大學教育學院研究員盧曉東特別向《中國科學報》提到了學緣異質性問題。他表示,目前國內的本博貫通學生往往在同一所高校、由同一位導師培養,但更理想的做法應是跨校、跨學科培養。盧曉東指出,“學生需要在交錯變化的環境中遇到不一樣的導師和同學,不斷吸收外來觀念、激發創造性,而不是待在一所高校中逐漸趨于倦怠。固化的環境會使學生成為‘井底之蛙’。”
本博貫通培養模式對教育主體與學習者構成雙重挑戰:高校需推動系統性變革,重構包括課程銜接機制、導師協同體系、科研資源配給在內的全鏈條培養架構,倒逼師資結構優化及管理評價體系創新;對學生而言,需在壓縮的學制內同步完成知識積累與科研突破,要求個體在知識密度陡增、成果產出壓力倍增的環境下,仍保持高強度自主學習與抗壓適應能力。
從深圳大學人工智能學院的跨學科創新實踐,到中國科學院大學的全員貫通戰略布局,再到福建福耀科技大學的國際化培養路徑,本碩博貫通模式正通過多元探索響應國家戰略對高端人才的迫切需求。盡管面臨學緣結構單一、培養體系適配性不足等挑戰,但隨著高校不斷優化跨校聯合培養機制,完善動態分流與過程管理體系,貫通式教育有望突破學科界限與學制限制,成為破解“卡脖子”關鍵技術、鍛造戰略科學家的重要引擎。
未來,貫通式教育或將從局部試點逐步發展為全局性“范式革新”,推動中國拔尖創新人才培養體系的深刻變革。
主要參考文獻:
[1] 教育部網站、各高校網站、陽光高考網等。
[2] 2023年高教十大熱詞背后:那些“未完待續”的話題. [N] 中國科學報,2023-12-19。
聲明:麥可思研究原創整理內容開放非盈利目的的轉載授權。轉載要求——
1.文首注明“轉載于麥可思研究”。
2.轉載請在文章發布的24小時后進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