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國慶前夕,河南林縣里突然來了很多人。這些人里有省里來的官員,還有北京來的工作人員,他們自稱是要來找一個叫做顧貴山的人。此人是當年紅軍的一位團長,找到他,是毛主席本人下的命令。
這可把大家給納悶壞了,林縣是革命老區,當年參加過革命的老紅軍數不勝數,可不論是哪位老紅軍,都不像是他們要找的那個人。但上級領導如此確信顧貴山一定就在林縣,不論如何都要把他找出來。
可是,這個人到底在哪?到底要怎樣才肯現身呢?
尋找顧貴山
主席想要找到顧貴山,是因為當年要舉辦新中國成立十周年慶典。顧貴山作為一名老革命理應參加,可都到這個節骨眼了,顧貴山卻找不到了。
主席身邊的工作人員知道后,趕緊打電話給中央軍委,問他們顧貴山的去向。可中央軍委此時也一頭霧水,他們也不知道顧貴山到底在哪,只知道他幾年前就離開了部隊,去了農業部。
電話又打到了農業部,農業部一聽,說顧貴山這個人也不在他們那里,他早就離開了,應該是去了河南,在河南的商業廳工作。
工作人員只好又給河南商業廳打電話,想不到商業廳的人也不知道顧貴山去了哪,只說他之前因為身體原因回到了農村,現在應該就在林縣。
問了這么一通,總算是有了個大概的地址。可是林縣雖然是個小城市,卻也有十幾個公社,幾十萬居民,大大小小數百個自然村。想要在這里找到顧貴山,簡直就是從大海里找出一滴水,比登天還難!
為了找到顧貴山,中央決定派人前往林縣當地。可到了地方一問,卻發現連林縣的縣委書記楊貴都不知道顧貴山其人,只說縣里確實有不少老革命,但沒有哪個人說過他是紅軍的團長啊。
可是中央的工作人員多方詢問才確定顧貴山應當就在林縣,難道這還能有錯嗎?
省里來的工作人員也急了,說顧貴山是毛主席親自發話要找的人,怎么能就這樣無功而返!
縣委書記楊貴更是急得汗都要冒出來了,想了半天突然想出了個主意:既然顧貴山就在林縣,為什么不讓林縣的居民幫忙找一找呢?
話音未落,他趕緊打開了縣里的廣播,把事情明明白白說了出去,讓大家一起幫忙尋找這位老團長。
廣播播出去了,可工作人員的心里還是沒底,如果當地沒人認識顧貴山呢?如果他之前改過名字呢?如果顧貴山自己不愿意出來呢?
就在眾人忐忑不安的時候,一個消息傳了過來:“下園村里有一個在紅軍部隊里當過馬夫的人,他好像給團長喂過馬!
雖然不是顧貴山本人的消息,可總算是有了希望。一個曾經在紅軍部隊里當過兵,還和團長有過聯系的人,說不定他就知道顧貴山本人的消息!
興奮的工作人員立刻趕往下園村,在路上才聽說下園村的廣播線路前幾天被大風吹壞了,所以尋找顧貴山的消息一開始并沒有傳達到,所以才拖了這么久。但好事多磨,如今,每個工作人員都希望一到下園村,就能找到想找的人。
他們到村里的時候,顧貴山剛好在和村支書談話。正好公社書記帶著楊貴等人進來了,幾個人打了個照面。寒暄過后,楊貴按捺不住心里的激動,問到:“老同志,你曾經是不是擔任過紅一團的團長?”
這個問題讓顧貴山有些恍惚,他就是那個英雄團長。可這么多年過去了,他已經習慣了在林縣的生活。
他每天辛苦務農,給村民家里的騾馬看病,幫村里參謀大事小事,就連他的口音都已經和土生土長的林縣人沒半點區別。
他已經在心里把自己當成了一個普通的農民,并不愿意在這些陌生人面前承認自己的身份。
顧貴山(左)
于是,顧貴山冷靜地說:“不是,我只是參加過紅軍,經歷過長征,給團長牽馬喂馬,不是什么團長。
可是,楊貴卻始終覺得事情不可能真那么巧,又對顧貴山說:“老同志,您知道什么一定要說,找到紅軍團長顧貴山是毛主席給我們的任務”。
顧貴山聽到這句話激動不已,忙問毛主席為什么要尋找自己。這無異于是承認了自己的身份。
工作人員更是喜不自勝,趕緊說主席找他是請他參加建國十周年慶典,還把這一路尋找他的經過也說了出來。
這時候,顧貴山反倒有些愧疚,趕忙對大家道歉,又連聲說一定會去北京,代表那些犧牲在革命道路上的戰友看看新中國的變化。
這個時候的顧貴山衣著樸素,看起來和普通的農民沒有任何區別,誰也想不到,他也是一位百煉成鋼的英雄。
建國十周年紀念
英雄本色
顧貴山出生于1902年,老家在安徽省六安縣。父親也只是個普通的油漆匠,每天拼命工作只求混個肚兒圓。
可當時日子難過,就算他再怎么辛苦工作,一家人還是吃了上頓兒沒下頓兒。
最后,老顧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們身上,給他們四兄弟起了吉利的名字:金山、銀山、富山、貴山
可這四座山抵不過三座大山,哪怕顧家兄弟從剛懂事的年紀就開始給地主家干活,一家人卻還是吃不飽穿不暖。
顧貴山小時候放牛喂豬,長大就做了地主家的長工,日復一日地干活,卻只能吃個半饑半飽,更別說娶個老婆,成家立業過上好日子了。
按照原本的軌跡,顧貴山再干個幾年或幾十年,或許能娶一個村里的女人,生幾個孩子,和孩子一起去地主家里做工,等哪一天干不動了凍餓而死。
但這個“既定”的人生軌跡,在那一天被打破了。那天,一個消息傳到了他的家鄉:紅軍來了。
紅軍,對于顧貴山來說是一個不算陌生的名詞,他常常能聽到紅軍的宣傳,也聽說當地的大人物們因這支新生的軍隊而忐忑不安。
顧貴山因為紅軍的到來而有了一個新的機會:不再被地主壓迫至死的機會。
1928年,顧貴山遇到了當地的共產黨人,在對方的勸說之下入黨,加入了六安當地的游擊隊。
第二年他參加了紅軍,跟戰友一起打退了國民黨的數次圍剿,從一個普通的農村青年變成了身經百戰,沉著冷靜的戰士。
顧貴山作戰勇敢,有勇有謀,很快就得到了組織的注意。他一路從班長到排長,最后升到了團長的位置上,就連他自己都數不清自己打了多少仗,消滅了多少敵人。
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后,顧貴山跟著紅十五軍一路前行,長征路上經歷重重困難,終于到了陜北。紅十五軍和紅二十五軍合并成紅十五軍團之后,他擔任團長,又投入到抗日戰爭的作戰中來。
顧貴山向來沖鋒在前,負傷無數。平型關戰役中,喪心病狂的日軍見自己沒辦法在戰場上取勝,竟然選擇了投毒氣彈。
許多戰士沒倒在槍林彈雨之下,卻在無孔不入的毒霧中失去了生命。顧貴山福大命大,毒氣散去之后還活著。
可是,他的背部也受了傷,眼睛還在毒氣的影響下失明了。
失明,對于任何一個人來說都是不可接受的。更何況一個在戰場上搏殺的軍人,沒了雙眼就意味著不可能繼續戰斗。顧貴山再怎么堅強,也難免在這種打擊下心灰意冷。
還好,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之后,他的眼睛逐漸恢復了視力。顧貴山高興極了,他又可以繼續留在隊伍里上陣殺敵了。
但是,他畢竟重傷初愈,組織也不忍心再把他送到戰場上去,就安排他到115師衛生所擔任所長。
后來,八路軍新一旅成立了,為了保障后勤,籌集物資,就辦起了一個合作社。這時候,部隊又想起了顧貴山,覺得他既然不適合再上前線,倒不如去后方養養身體,就安排他擔任新合作社的經理。
平型關伏擊戰
這對顧貴山來說落差不小,他本以為自己還能走上沙場,最終卻只能在后方看著戰友繼續戰斗。可在首長的勸說下,他還是接受了事實,選擇把合作社的工作做好。
不褪色的英雄
顧貴山就是這個時候來到林縣的,合作社對外是一家叫做“恒泰祥”的貨棧。隨著時間慢慢推移,顧貴山也習慣了這樣平靜的生活,和當地一個叫做王海秀的姑娘結了婚,有了自己的家庭。
顧貴山與家人
新中國成立后,顧貴山原本也想繼續留在部隊。可是他在多年戰斗中積累了許多傷病,已經不能再適應軍隊里繁忙的工作了。盡管部隊里的戰友連連挽留,可顧貴山不愿意成為大家的累贅,毅然選擇復員回家。
最終,組織決定安排顧貴山到河南商業廳,擔任廳長。他覺得自己經營了多年合作社,也算是有經驗了,就同意了這個任命。可是來到商業廳之后,他才發現自己手下有許多年輕有為的知識分子,這些年輕人朝氣蓬勃,工作也十分認真負責。
而顧貴山年輕時就參加革命,小時候也沒怎么讀過書,文化水平不夠,而且商業廳和部隊里的合作社運營方式差別很大。思前想后,他決定把這個位置讓出來,給那些更合適的年輕人來做。
然后,他選擇回到林縣,和妻子一起做一個不起眼的農民。在當地人民的幫助下安家后,顧貴山把自己在部隊里積攢起來的經驗一股腦倒了出來。
顧貴山的復員登記表
當時,林縣自然災害不斷,還經常干旱缺水,莊稼長不好,就連農民家里的大牲口都動不動生病。
顧貴山在部隊里的時候常常給牛馬治病,這下回了村里,他又把這些經驗派上了用場,只要吃了他給的藥,那些原本病懨懨的牛馬很快就好了起來,于是,他說自己是部隊里的馬夫,也從來沒有被懷疑過。
1958年,村里辦食堂的時候,別人都覺得做伙夫丟人,可顧貴山卻自告奮勇,第一個報名要去當炊事員。
他是老紅軍,在眾人中有不小的威望,有了顧貴山帶頭,村里的人也一個個站了出來。后來,他還成了食堂的伙食委員會主任。
整整八年,村里沒有一個人知道他的身份。
直到1959年省里來了人,大家才知道村里那個不起眼的農民,居然就是曾經爬雪山過草地的紅軍團長。
在證實他的身份以后,林縣趕緊安排他準備進京,還特意給他定制了一件呢子禮服。
可顧貴山當了多年農民,一時間居然不適應這樣正式的衣服,等到快見毛主席的時候才穿在了身上。
兩個人見面后聊了很多,一起回憶了當年的戎馬生涯,又聊起了顧貴山辭職回鄉的事情。在顧貴山說出自己辭職的真實原因后,毛主席忍不住贊嘆了一聲:“這就是我們共產黨員的胸懷啊!
在慶典上,顧貴山還和劉胡蘭的母親胡文秀、董存瑞的爸爸董全忠以及狼牙山五壯士中的幸存者宋學義等人一起合影,這張照片一直保存在河南的一家檔案館里。
慶典上的合影
慶典結束后,顧貴山又脫下了禮服,穿上了自己平時的衣服回到林縣,繼續務農。
不過,經過這次慶典,他和很多老戰友恢復了聯系,其中就有羅紹義。他們兩個是在長征的時候認識的,羅紹義比顧貴山小了十多歲,常常受到顧貴山的照顧,這次老友重逢,兩個人自然是十分驚喜。
關于顧貴山的報導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時候,林縣要修筑紅旗渠,需要優質的鋼材和炸藥。可林縣并不是工業重鎮,找不到這些東西。顧貴山知道這件事后,立刻就想到了戰友們,幾經聯系后,羅紹義站了出來。
他找到了從抗美援朝戰場上拉回來的廢棄鋼釬和鉆頭,拿出一部分撥給了林縣,這下子,鋼材的問題解決了大半。后來,羅紹義還幫忙找了一些炸彈,經過協調后送到了林縣。在這個過程中,顧貴山的作用不容忽視。
最后,紅旗渠順利修建好了,縣政府為了感謝顧貴山,專程來問他愿不愿意搬到城里去。
可卻被顧貴山拒絕了,他說自己已經習慣了在鄉下務農,況且撫恤金也足夠生活,又何必再多折騰。
于是顧貴山就繼續留在村里,給村民們的牲口看病,仿佛還是那個普通的老農。
1960年,全國還曾經掀起過向顧貴山學習的熱潮,多家知名媒體都報導了他的事跡,可這一切都沒有讓顧貴山有絲毫改變。
他始終把自己當成一個普通的農民,直到1986年,他以一個普通農民的身份走完了他的一生。
記者拜訪顧貴山的老伴和子女
在臨終前,他還放心不下,叫來家人囑咐到,他的葬禮要遵守三個原則:第一是不許聲張,第二是不要在墳墓上立碑刻文,第三就是不要向組織提出任何要求。
顧貴山沒有留下一篇自傳,也沒有留下一塊墓碑,但是他卻留下了從未褪去的英雄本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