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更好的研究疼痛,FM手法體系將人體分為了14個節段,并用拉丁文縮寫來表示。
頭部節段——CP(CP1,眼;CP2,下頜骨;CP3,耳)
頸部節段——CL(C1~C7)
胸部節段——TH(肋骨和12節胸椎)
腰部節段——LU(腰椎和臍與劍突之間的腹部)
骨盆節段——PV(髂嵴、骶骨、恥骨聯合,部分坐骨)
髖節段——CX(髖關節,大腿上半部分,骶結節韌帶和骶棘韌帶)
膝節段——GE(大腿下半部分,前側至脛骨結節,后側至小腿近端1/3)
踝節段——TA(膝關節下方至踝關節)
足節段——PE(跟骨,跗骨,所有的跖骨和趾骨)
肩胛節段——SC(肩胛骨,肩帶肌肉)
肱骨節段——HU(盂肱關節,三角肌,肱二頭肌,肱三頭肌)
肘節段——CU(上臂遠端2/3,前臂近端1/3,肱二頭肌,肱橈關節,肱三頭肌)
腕節段——CA(前臂遠端2/3,近端腕骨)
剖學運動命名分成了:
向前運動序列(矢狀面)——AN
向后運動序列(矢狀面)——RE
內旋運動序列(水平面)——IR
外旋運動序列(水平面)——ER
內收運動序列(冠狀面)——ME
外展運動序列(冠狀面)——LA
這樣六個方向的運動序列,在每個人體節段內被稱為一個肌筋膜單元(MFU)。它包含了運動單元、神經、血管、關節和負責特定運動的肌筋膜。這樣的劃分很容易讓我們在腦海里形成某一部分肢體的實際運動狀態,比如傳統的解剖學中,伸膝和屈髖都是在矢狀面向前的運動,但表述卻相反,而在FM里直接表述為AN-GE(膝向前運動),AN-CX(髖向前運動)。
在每個節段的每個方向上,都會有一個肌纖維力量集中在深筋膜上的點,這個點經常是疼痛的來源,也是筋膜易致密化的地方,被稱為CC點(協調中心)。它就像羅馬戰車拉住多匹馬的車夫,將所有韁繩匯聚到一點。
所以每個節段有6個方向就有6個CC點,將每個節段上下連接又會形成序列鏈,會讓我們找到疼痛傳導的方式。接著我們將CC點兩兩組合又找到了4個對角線即AN-ME、AN-LA、RE-ME、RE-LA它們被稱為CF點(融合中心)對角鏈。
CF在CC之間形成一條融合線,平時我們的所有動作都是在這些線上不停的進行精細調節而使我們能夠很好的處理動作,比如拿起一杯水。在處理疼痛和觀察人體運動時我們發現很多力是按照螺旋的方式在傳導的,而在FM中這些傳導的線路正好在CF的點上,所以CF不僅形成對角鏈還形成螺旋鏈。
隨著對淺筋膜的深入研究,它的功能愈加復雜。淺筋膜在組織組合和動員中起著重要作用,為傷口修復開辟了新視角。它還可能參與重建手術,以及由淋巴運輸變化(如淋巴水腫)引起的臨床表現的疼痛管理。其豐富的自主神經支配可以受到壓力或溫度突變的影響。
所有這些證據突顯了淺筋膜的復雜而迷人的作用,應在臨床實踐中予以重視!學習并掌握如何通過包括淺筋膜在內的筋膜系統,來解決好肌骨以及內部功能障礙等問題,也是意大利筋膜手法的根本目標。
康知了提供全面的FM意大利筋膜手法培訓
【特別聲明】
內容來源:大齡琴童、康復直通車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文部分內容為廣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