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SpaceX獵鷹9號和重鷹火箭引領的可重復使用時代,發射成本理應大幅下降。SpaceX通過回收助推器和整流罩,將每次發射成本從航天飛機的15億美元降至約1500萬-2800萬美元,開啟了商業航天的新篇章。然而,NASA的發射費用卻未隨這一技術進步而下降,反而呈現上升趨勢。根據由NASA戰略投資部門研究分析師Moon Kim最近在國際宇航科學院主辦的同行評審期刊《Acta Astronautica》(Acta Astronautica)上發表的研究,1996年至2024年間,NASA的發射服務成本(經通脹調整)以年均2.82%的速度增長,即使SpaceX于2016年進入市場后,這一趨勢也未改變。本文深入探討這一悖論,分析NASA采購發射服務的復雜性、市場動態及未來前景。
●歷史背景
美國航天發射成本曾一度高得令人望而卻步。NASA的航天飛機計劃(1981-2011)每次發射成本約為15億美元(經通脹調整)。相比之下,SpaceX的獵鷹9號以約6200萬至7000萬美元的標價徹底改變了行業格局。獵鷹9號通過回收和復用第一級助推器及整流罩(占火箭成本約70%),將內部成本降至約1500萬至2800萬美元。這種成本優勢推動了發射頻率的激增,使商業航天公司和新興玩家得以進入太空。
然而,NASA的發射成本并未反映這一行業變革。20世紀80年代,NASA意識到航天飛機成本過高,1986年挑戰者號事故后,轉向使用一次性火箭如Atlas、Delta和Titan。1990年代,軌道科學公司(現已并入諾斯羅普·格魯曼)推出Pegasus火箭,于1990年首次進入軌道。SpaceX則在2000年代引入獵鷹系列。盡管技術進步顯著,NASA的采購價格卻持續攀升。
●當前狀況
NASA戰略投資部門研究分析師Moon Kim最新研究,提供了令人警醒的數據:1996年至2024年,NASA的發射服務成本年均增長2.82%(經通脹調整)。即使SpaceX于2016年首次為NASA科學任務發射獵鷹9號,這一趨勢也未改變。以下是部分NASA發射任務的成本(以2025年美元計)▼
這些數據表明,盡管SpaceX的獵鷹9號比ULA的Atlas V或Delta II便宜,NASA的平均發射成本(近期獵鷹9號為1.03億美元)與過去十年(1.07億美元)幾乎持平,且高于20年前的Delta II(8600萬至9600萬美元)。
●高成本原因
NASA發射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復雜,涉及市場、政策和技術等多方面因素。以下是對五個關鍵原因的深入分析:
①發射窗口競爭激烈:SpaceX日程飽和,NASA無議價空間
SpaceX發射日程被眾多客戶填滿,包括美國軍方、商業衛星運營商及自家Starlink任務。2024年,SpaceX超過70%發射用于星鏈或星盾(軍用版Starlink)。2025年,SpaceX計劃高達180次發射,涵蓋星鏈、國家安全任務和商業共乘發射。例如最近發射排期滿滿當當:2025年4月25日發射Starlink Group 6-74,4月27日發射Starlink Group 11-9,4月28日發射Starlink Group 12-23,4月29日發射Starlink Group 12-10。這種高密度日程意味著NASA必須與其他高優先級客戶競爭發射窗口。
在這種供不應求的市場中,SpaceX可以維持高價,而NASA科學任務僅占其發射業務的一小部分,缺乏足夠的議價能力。SpaceX發射頻率和多樣化客戶群進一步鞏固了其市場主導地位,使NASA難以通過競爭壓低價格。這種窗口競爭的激烈程度是NASA成本居高不下的首要原因。
②通脹與SpaceX價格調整:成本節約并未惠及NASA
SpaceX通過可重復使用技術顯著降低了獵鷹9號的內部成本。據全球空間行業市場情報和咨詢服務商Quilty Space研究主任Caleb Henry估計,SpaceX每次發射的內部成本約為1500萬至2800萬美元。然而,SpaceX以通脹為由逐步提高價格:2022年,獵鷹9號專用發射價格從6200萬美元增至6700萬美元,現為7000萬美元。這種價格調整并未完全反映可重復使用的成本節約。
NASA作為政府客戶,支付的價格遠高于SpaceX的內部成本。例如,2022年的SWOT(地表水與海洋地形任務)發射成本為1.48億美元,遠超SpaceX的標價。這種溢價部分源于NASA的特殊要求,但也反映了SpaceX通過市場定價獲取高利潤的策略。SpaceX的獵鷹9號助推器現已實現27次重復使用,成本分攤效益顯著,但NASA未能從中充分受益,凸顯了采購策略的局限性。
③競爭不足:新玩家尚未撼動SpaceX主導地位
過去,NASA的發射服務主要依賴聯合發射聯盟(ULA),旗下Atlas V和Delta IV火箭因缺乏競爭而價格高企。例如,2009年的月球勘測軌道飛行器發射成本達2.20億美元。SpaceX的獵鷹9號進入市場后,價格有所下降,但ULA直到2019年仍是主要供應商。
2024年,ULA的Vulcan火箭和藍色起源的New Glenn開始運營,標志著競爭格局的變化。然而,這兩款火箭尚處于早期階段,缺乏獵鷹9號的長期可靠性記錄。盡管Vulcan首次發射成功,但價格(太空軍合同均價1.20億美元)與SpaceX(1.14億美元)相差無幾。New Glenn的成本結構尚不明朗,且其大規模商業運營仍需相當一段時間。SpaceX的成熟技術和高發射頻率使其繼續主導市場,限制了NASA通過競爭降低成本的能力。
④政府溢價:NASA為優先權和特殊要求買單
NASA作為政府機構,為發射服務支付的費用遠高于商業客戶,原因包括優先權、特殊要求和監管需求。首先,NASA的科學任務(如國際空間站補給或行星探測任務)需要優先安排發射窗口,這增加了成本。
其次,NASA任務通常有獨特要求,比如高潔凈度載荷、特定軌道或額外安全認證。例如,核動力任務(如2028年蜻蜓任務)需額外安全認證,使得重型獵鷹發射成本高達2.57億美元。
此外,NASA要求訪問SpaceX的內部數據以進行監管和質量保證,這在商業發射中不常見。美國太空軍的合同顯示,政府為類似服務支付溢價,例如2020年SpaceX為國家安全任務的單次發射合同高達3.16億美元。這種溢價反映了政府任務的復雜性和高可靠性需求,但也推高了NASA的總體成本。
⑤歷史趨勢與任務復雜性:長期成本上升的慣性
NASA的發射成本自1996年以來持續上升,平均每千克載荷成本為15.2萬美元(中位數12萬美元)。這一趨勢部分源于任務復雜性的增加。NASA的科學任務(如行星探測器、空間望遠鏡)需要定制化設計和高可靠性,與商業衛星的標準化生產形成鮮明對比。例如,航天飛機每次發射成本約為15億美元(經通脹調整),而獵鷹9號的標價僅為7000萬美元,但NASA的實際支付價格因特殊要求而遠高于此。
歷史采購慣性也加劇了成本上升。NASA的發射服務計劃(LSP)依賴長期合同和成熟供應商,限制了其靈活性。即便可重復使用火箭降低了行業成本,NASA的任務復雜性和高可靠性需求仍使其價格居高不下。這種歷史趨勢與當前市場動態的結合,使NASA難以實現成本節約。
●NASA的采購政策
NASA發射服務計劃(LSP)負責為無人任務采購發射服務,充當經紀人角色,將航天器與最合適的火箭匹配,并管理從規劃到發射后的全過程。LSP采用混合艦隊策略,利用現有和新興的國內發射能力以確保太空訪問的可靠性。
NASA自1990年以來優先從商業供應商采購發射服務,逐步從一次性火箭轉向可重復使用火箭。近期,NASA通過以下舉措推動競爭:
○多供應商合同:2025年,美國太空軍向SpaceX、ULA和藍色起源授予了135億美元的發射合同,用于2029年前的國家安全任務。SpaceX獲得28次發射(59億美元),ULA獲得19次(53億美元),藍色起源獲得7次(24億美元)。
○星艦納入合同:NASA于2025年4月將SpaceX在開發的星艦納入其發射服務合同,顯示對下一代完全可重復使用火箭的信心。
○VADR計劃:NASA的專用和共享發射獲取計劃(Venture-Class Acquisition of Dedicated and Rideshare 簡稱VADR)選擇了13家公司為小型任務提供發射服務,促進商業發射市場發展。該計劃旨在為小型衛星提供發射服務。
這些舉措表明NASA正努力通過多元化供應商降低成本,但其嚴格的任務要求和高可靠性標準可能限制了價格下降。
●引入競爭推動降價
新發射供應商和火箭的出現,為降低NASA發射成本提供了希望。藍色起源的New Glenn和SpaceX的星艦承諾更高的可重復使用性和更低的每次發射成本。例如,馬斯克聲稱星艦的發射成本可能低于1000萬美元。NASA已與SpaceX簽約,使用改裝版星艦為Artemis計劃提供月球著陸器,執行Artemis 3和4任務(首次載人,第二次載人)。
此外,競爭加劇可能推動價格下降。美國太空軍的最新合同顯示,ULA和SpaceX的價格差距正在縮小,隨著藍色起源的加入可能進一步刺激市場。然而,NASA的特殊需求(如核動力任務的額外安全認證)可能繼續要求溢價。例如,2011年好奇號火星車發射成本為3.07億美元,2020年毅力號為3.23億美元,而2028年蜻蜓任務為2.57億美元,顯示SpaceX的成本優勢。
NASA采購政策調整將是關鍵。Moon Kim建議NASA重新評估其策略,以更好地利用競爭市場。支持新興供應商(如螢火蟲航天的Alpha火箭)和小型任務的VADR計劃可能為未來成本節約鋪平道路。
可重復使用火箭已顯著降低商業航天發射成本,但NASA的發射費用因市場需求、價格調整、競爭不足及政府特殊要求而居高不下。盡管SpaceX的獵鷹9號比ULA的傳統火箭便宜,NASA的采購價格并未充分反映技術進步。隨著藍色起源、ULA等新火箭及SpaceX的星艦進入市場,競爭加劇可能帶來顯著降價。然而,NASA嚴格的發射任務要求和采購慣性,可能繼續限制價格下行空間。通過優化采購政策和支持新興供應商,NASA有望在未來實現更具成本效益的發射,支持科學探索使命。
關鍵引文
Ars Technica: Reusable Rockets and NASA’s Rising Launch Costs
NASA: Launch Services Program Overview
CSET: Shaping the U.S. Space Launch Market
Next MSC: Space Launch Services Market Statistics
PatentPC: Cost of Space Missions and Funding
McKinsey: Space Launch Supply and Demand Analysis
NPR: Commercial Space Launches and FAA Services
Space.com: SpaceX Raises Launch and Starlink Prices
SpaceNews: SpaceX Business Model and Launch Costs
Space Exploration Stack Exchange: Falcon 9 Cost Breakdown
Reddit: Falcon 9 Launch Cost Discussion
SYFY Wire: Cost of Falcon 9 and Other Rockets
ElonX.net: Cost of Reused Falcon 9 Launches
Planetary Society: Space Shuttle Development Costs
Space Insider: NASA Launch Costs Rising Study
AEI: Decline in Launch Costs by SpaceX
GAO: Space Launch System Cost Transparency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