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穎
Yu Ying
于穎,1972年出生,作家、攝影師,曾任記者、編輯等職業,現居重慶涪陵。寫有散文、隨筆、游記、報告文學等。關注社會現實,擅長肖像、人文攝影。從2021年開始自學繪畫,已有近百幅作品。
女性系列之六誰在審判女性
布面丙烯
60×120cm
2024
“星叢”系列專訪
于穎:
自學繪畫者的獨白
庫藝術=庫:能談談你是如何進行“自學繪畫”的嗎?
于穎=于:最初買了蠟筆后憑直覺亂畫,水粉階段有意識地在創作,丙烯初期是在網上找名畫,第一幅模仿維米爾的《戴珍珠耳環的少女》,自己都覺得呆板生硬。后來購買門采爾的素描和藝術類書籍、畫冊,從圖書館也借閱很多相關著作從中學習領悟,受益匪淺也開闊了眼界。幸運的是,在網絡上認識了一些藝術界人士,他們給予我很大的支持和鼓勵。此外,閱讀,攝影、電影,旅行這些興趣愛好,也在繪畫的題材選擇、色彩構圖、藝術感受以及審美中發揮作用。“自學繪畫”看似沒有面對面的傳道授業解惑者,但人人皆為我師,而多年的人文積淀、美學素養、藝術熏陶等似乎都為繪畫之路鋪設基石。我的繪畫,也是自我療愈到向外求索的過程。
兒童系列之一:為什么
圖片、丙烯
50×70cm
2024
庫:你認為你的繪畫區別于其他創作者最大的特點是什么?
于:真實性和思想性。我的作品絲毫不掩飾也無法掩飾技法等方面的薄弱,同時也不加修飾地呈現我的思想表達,盡管有時略顯天真。我以成年人的視角、摯誠的內心,稚拙的畫法,猝不及防地走入繪畫領域。
兒童系列之一:為什么
圖片、丙烯
50×70cm
2024
庫:請談談你現在的創作情況以及在實踐中主要涉及的主題?
于:目前,正嘗試把自己拍攝的圖片和繪畫相結合,已經創作幾幅作品。其次,從蘇珊桑塔格的書中獲得靈感,具體還在醞釀當中。“對稱”系列也在繼續。這些作品都會觸及戰爭、女性、疾病、創傷等方面問題。
兒童系列之一:為什么
圖片、丙烯
50×70cm
2024
庫:你的作品中有很多對稱的形象,這是有意為之,還是來自于一種潛意識?
于:有意為之。對稱中的線,在人與人之間,是一條不可逾越的鴻溝;兩性關系中,是彼此設置的心靈之墻;戰場上,是兩國之間的邊境線;意識形態彌漫時,是陣營間是非曲直的分裂處。有時,那條線也是一面無形的“鏡子”,照見歷史與現實、美好與幽暗,輝煌與衰落。
兒童系列之一:為什么
圖片、丙烯
50×70cm
2024
庫:你的作品標題似乎關注更廣泛的社會問題,如“兒童”“戰爭”“女性”,是這樣嗎?
于:是的,藝術必然要關照現實。這些話題以前在我的文字和圖片中都有所表達,繪畫的出現,把它們“平移”到畫布上,對我而言,這是一種稚拙、美妙且不可思議的嘗試與轉變。
兒童系列之一:為什么
圖片、丙烯
50×70cm
2024
庫:你認為在你的繪畫中技術技法是問題嗎?你目前在創作上面臨什么困難嗎?
于:是一個很大的問題,經常被其困擾。因為當我的精神思想試圖表達某種語境時,畫筆停滯不前,有時為了達到要求,會臨時抱佛腳翻看門采爾的素描尋找可以臨摹的部分肢體,比如后背或胳膊。但是,我必須認清自身技法弱點后,專注發揮優勢,創造出屬于自己的獨特性。迷茫之中,在眾多杰出藝術家的作品中得到啟示。看魯奧、巴斯奎特、巴塞利茲作品,由心靈及至靈魂傳遞出來的自由表達筆法狂放雖顯凌亂,卻是至情至性之作。培根的畫,起初令我產生不適,之后慢慢品味其對人性及自我的剖析,何其刻骨。技法與技巧在充沛激情與苦難靈魂面前,有時顯得很無力,要以豐盈的生命力或強大的思想意志去超越技法,而不是依賴甚至困于其中。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技法無用。
褪變及隱喻之一
布面丙烯
80×120cm
2023
對于從未進入院校系統學習繪畫的我而言,最困難的是拿起畫筆創作,而一旦開始,新的問題又出現。技法、題材選擇、畫面駕馭、色彩運用等等困擾著我,一邊以虔誠的姿態學習并解決難題,一邊以畫者的身份大膽創新。
褪變及隱喻之二
布面丙烯
80×120cm
2023
庫:你思考過銷售作品這件事嗎?
于:畫畫幾個月后,便賣出一幅作品,給予我極大的信心。有行業人士曾以微拍形式拍賣,種種原因暫停參與,之后積蓄力量潛心創作。非常期待有藏家與我精神契合。
庫:你最喜歡的藝術家有哪些?
于:莫迪里阿尼、基弗、魯奧、杜馬斯、趙無極、波洛克、巴塞利茲等。
褪變及隱喻之三
布面丙烯
80×120cm
2023
庫:你讓自己堅持創作的內驅力是什么?
于:表達、傳遞、信念、野心,或許其他。作品有些是在完成自我療愈,但不僅僅如此,比如女性系列不僅僅是眾生像,是對社會制度、男權思想、道德倫理、婚姻家庭對女性精神、思想、身體控制與束縛的反抗與反思。有時,也直面女性自身原因進行審視。我覺得藝術家要有一種飛蛾投火般的宗教情懷,也要有信徒式的虔誠無悔,還要像斗士一樣勇敢無畏直面恐懼,無論它來自外界還是出于內心。
褪變及隱喻之四
布面丙烯
80×120cm
2023
庫:你認為藝術家在社會中扮演著怎樣的角色?你是否認同藝術家應該承擔超越個人欲望的責任和使命感?這種責任和使命感體現在哪些方面?
于:藝術家應該做真實的自己,活在真實中。堅守藝術的反思與批判精神,從而創作出更多深刻且具有感召力量,甚至顛覆性的作品。當然,我覺得不能強加或灌輸這種責任,需要藝術家對“角色”自我賦予。或許存在一種可能,有些藝術家心有余而精神不足,無力承擔使命,另一方則在肩負過程中偶爾也面臨迷茫無助的現實困境。兩者不是非此即彼的取舍關系,也不應是一道單選題。在關鍵時刻,當藝術面臨失序、衰落、生死存亡之際,能將榮譽使命置于個人欲望利益之上的藝術家值得我們投以尊重的目光。這種堅定的尊嚴,也是他們作品的靈魂所在。我理解的責任和使命感是:美育的傳播者、思想的守護者、真相的探尋者、丑陋的揭發者。
受難者之一
丙烯、圖釘
80×120cm
2024
庫:在追求藝術的路上,您是否曾面臨過外界的壓力、質疑或者誘惑?您是如何應對的?
于:曾經有人說我在亂畫,因為他們對于繪畫的認識是專業院校的寫實技能,或者通俗講的以“像”與“不像”來認定,而我似乎在狂魔亂舞。也有人勸我自娛自樂即可,專業人士都賣不出去畫,何況業余愛好者。忠言逆耳,但我屬于確幸或認定之后義無反顧之人,擁有自己堅定的信念。結果怎樣,不是我可以預知的,忘我投入并享受繪畫過程,已是彌足珍貴的人生記憶。
受難者之二
丙烯、圖釘
80×120cm
2024
庫:在當今這個藝術被日益消費化和娛樂化的時代,您如何看待藝術作為真理媒介的可能性?藝術中追求真理的價值是否依然重要?
于:似乎有一種規律,每逢社會變革之際,總會呈現某種亂象,藝術不可避免地被波及并裹挾其中。浮華甚囂其上,真正的藝術遭遇失序狀態后,被深埋地下無人問津,但并不代表藝術消亡。它的頑強生命力使其在黑暗中積蓄力量成為一顆種子被土壤深情地孕育著,也許時光短暫,也許凜冬漫長,當真理抵達或回歸時刻,它便蓬勃而出,再次展現其價值。那時的它,不是落魄的,而是無畏的。不是折翼的,而是涅槃的。我依然珍視那種價值,也相信很多藝術家在孤獨守望。“如果種子不死”,藝術不死,真理永存。
庫:2025年你有什么展覽或項目計劃?
于:暫時沒有,我想沉淀下來好好創作。
戰爭結束系列之一
布面丙烯、彈殼
80×100cm
2025
戰爭結束系列之二
布面丙烯、彈殼
80cm×100cm
2025
戰爭結束系列之三
布面丙烯、彈殼
80×100cm
2025
戰爭結束系列之五
布面丙烯、彈殼
80×100cm
2025
戰爭結束系列之四
布面丙烯、彈殼
80×100cm
2025
戰爭結束系列之六
布面丙烯、彈殼
80×100cm
2025
五一假期特別活動
“色彩繪畫“創研工作坊即將啟動
“在色彩中探索繪畫新的可能性”
國內外導師攜手構建一個獨立的繪畫體系
Rediscovering Color, Transcending Oneself
色彩繪畫
創研工作坊(第四期)
導師陣容:
馬樹青、英格麗·弗洛斯(德)、黃拱烘(德)
線下工作坊啟動時間:
2025年5月1日
授課方式:
線上理論教學 + 線下實踐創作 + 跟蹤創作點評
線下授課地點:
課程亮點:
從繪畫觀念、色彩理論到個體獨立創作,體系化的課程設計,助力成員全面提升藝術創作能力。
全階段成員權益:
- 參加本期工作坊舉辦的線上成果展,展示個人作品;
- 加入“色彩繪畫”師生專享交流群,與導師及同行深度互動;
- 參選“色彩繪畫”年度主題展覽,獲得更多展出機會;
- 獲得由庫藝術教育與“色彩繪畫”研究中心共同頒發的結業證書;
- 優先獲得現場參與《庫藝術》舉辦學術主題論壇活動的現場席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