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陜西楊凌示范區的土地上,科技正悄然改變著土地的命運與種子的未來。
走進中國楊凌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創新中心與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作物抗逆與高效生產全國重點實驗室,從土壤的“基因圖譜”到作物的“逆境突圍”,一場關于良田與良種的科技革命正在上演。
4月25日,步入中國楊凌耕地保護與質量提升創新中心的“耕地質量與土壤”主題展區,腳下是一幅覆蓋全國的土壤類型分布圖,如一幅大地的“生命圖譜”,展柜中陳列著68份特殊土壤樣本。
“這些樣本不僅是地理標志,更是研究土壤演變的‘活化石’?!敝嘘兏邩藴兽r田建設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杜宜春說,團隊歷時一個月左右時間,采集11.4萬份土壤樣品,構建起覆蓋耕地、園地、林地、草地、鹽堿地的全國土壤數據庫。
展區內,四大修復技術體系——土壤物理性狀調優、土壤化學性狀調優、土壤生物營養重構和耕地質量監測管護,通過流程圖清晰展示,從深松土壤、增施有機肥到微利用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每一步都精準提升土地“健康值”。
在智慧芯農業展區,展館中央的沙盤模型勾勒出未來圖景:無人農機巡田、養殖牲畜糞便發酵成有機肥、新能源利用,作物有限空間種植等最大限度發揮農田價值……每一處細節都彰顯科技對土地的賦能。
當土地的生機被喚醒,種子的潛能亦在實驗室中迸發。西北農林科技大學作物抗逆與高效生產全國重點實驗室內,一場關乎糧食安全的“基因革命”悄然推進。
作為我國農業科技的核心力量,該實驗室聚焦作物抗逆與高效生產,長期圍繞國家糧食安全、生態安全、鄉村振興、農業綠色發展等重大戰略需求,開展應用基礎研究。
在小麥研究領域,實驗室作為國內唯一參與單位完成了普通小麥參考序列,攻克了小麥遺傳學領域的“珠穆朗瑪峰”。此外,實驗室系統揭示了小麥條銹菌致病機制,率先發現其毒性變異途徑,為抗病育種開辟新路徑。
針對旱區農業,實驗室探明了西北旱區土壤微生物多樣性與菌群分布規律,建立國際最大旱區土壤微生物資源庫,破解了微生物與養分協同難題,相關技術支撐旱區作物大面積增產。
當前,實驗室正以科技創新為核心,深化“高校+農技+企業+基地”的成果轉化模式,助力旱區農業綠色轉型與鄉村振興。
未來,實驗室將繼續圍繞作物抗逆與高效生產的關鍵科學問題,突破技術瓶頸,為我國農業高質量發展注入更強動能。(群眾新聞記者:付玉瑋 袁婧枝/文 劉雨生/視頻 蘇漫琳/圖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