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黑白說歷史。
關羽關云長,演義中“武圣”之名如雷貫耳。
溫酒斬華雄、斬顏良誅文丑、過五關斬六將,哪一樁不是驚世駭俗?
可說來也怪,這位紅臉美髯公明明有兩次百回合大戰(長沙戰黃忠、襄樊斗龐德),為何總被貼上“爆發強、耐力差”的標簽?
今日,且聽筆者抽絲剝繭,細說緣由。
爆發力太耀眼,耐力反成燈下黑
關羽的“三板斧”有多猛?且看汜水關前——
華雄連斬俞涉、潘鳳,諸侯帳中鴉雀無聲。但見關羽提刀出列,曹操熱酒相贈。
云長卻道:“酒且斟下,某去便來。”言罷提刀出帳。未多時,鸞鈴響處,華雄首級已擲于階下,其酒尚溫!
這般雷霆手段,羅貫中僅以熱酒之溫,毫無正面打斗描繪,便寫盡關公神威。
再看白馬坡斬顏良:
“顏良正在麾蓋下,見關公沖來,方欲問時,關公赤兔馬快,早已跑到面前。顏良措手不及,被云長手起一刀,刺于馬下。”
快!準!狠! 赤兔馬配青龍刀,刀光一閃,勝負立判。如此風格,自然讓讀者滿眼皆是“秒殺”二字。
即便長沙城下與黃忠大戰百余回合不分勝負,眾人也只記得關公義釋黃忠的傲慢,老將軍“箭射盔纓”的風范,誰還細究關羽的耐力?
猛虎撲食固然震撼,卻叫人忘了猛虎亦能長途奔襲。
同行襯托太狠:趙云、張飛耐力更“變態”
演義中超一流猛將中,關羽的耐力確實不占便宜。
且看幾位“耐力怪”——
趙云: 長坂坡單騎救主,懷抱阿斗,從四更天殺至天明,七進七出,砍翻曹營名將五十余員。最后竟還能“血染征袍透甲紅”,策馬躍出陷坑,堪稱“永動機”。
張飛: 葭萌關夜戰馬超,從黃昏挑燈戰至深夜,二百二十余回合,直殺得“火光中,戰鼓不絕”。次日再戰,仍能精神抖擻。
馬超:渭水斗許褚,卸甲裸衣酣戰二百三十合,越戰越兇,逼得曹阿瞞感嘆:“馬兒不死,吾無葬地矣!”
反觀關羽,百回合戰平黃忠、龐德似乎已是極限,更無這般馬拉松式的戰績。讀者眼中,自然覺得“關公耐力差了一籌”。
戰術風格埋隱患:赤兔青龍成雙刃劍
關羽的裝備配置,注定他走“速攻爆發流”。
赤兔馬“日行千里”,青龍刀“八十二斤”,二者結合,堪稱冷兵器時代的“快馬重刀”。突襲、斬首、破陣無往不利,但若陷入持久戰,反倒成了負擔。
例如戰龐德時,關羽已年近六旬,赤兔馬亦垂垂老矣。龐德卻是西涼悍將,正值壯年,更以“抬棺死戰”的玩命架勢搏殺。
兩人斗百余回合后,關平鳴金收兵,直言擔憂父親年齡不占優勢。
可見,關羽的戰術體系更依賴“一擊必殺”,一旦對手扛住前期猛攻,差距會越來越小。
羅貫中的“偏心”:忠義人設蓋過武力細節
羅貫中寫關羽,重在刻畫“義絕”形象。
過五關斬六將,為的是忠義;華容道放曹操,為的是恩義;即便刮骨療毒,也要“飲酒食肉,談笑弈棋”,突顯神威。至于武力細節?一句“青龍偃月刀”足矣。
反觀趙云,長坂坡一戰獨享兩千字描寫,槍法、馬術、應變面面俱到;馬超戰許褚,虎癡打得裸衣上陣,從始至終,馬超卻似閑庭信步,氣都不喘一下;張飛與馬超的葭萌關夜戰,更是把雙方的耐力之強描繪得淋漓盡致、
關羽的百回合大戰,卻反倒有點一筆帶過的意思,也沒有突出其耐力如何。
作者筆墨輕重,直接左右讀者印象。
后世演繹推波助瀾:神化瞬殺,弱化鏖戰
戲曲舞臺上,關公戲必是“綠袍金甲,橫刀立馬”,唱的是“單刀赴會”,演的是“千里走單騎”。
影視劇中,關羽出場必配“瞪眼、捋髯、拖刀”三板斧,三刀內斬敵于馬下。
久而久之,民間只記得關公“秒殺”的颯爽,卻忘了長沙城下,他與黃忠從晨曦戰至黃昏,刀法綿密如雨的耐力;更忘了襄樊之戰,年僅六旬仍能力戰龐德、徐晃的堅韌。
結語
關羽耐力被低估,實則是天時、地利、人和皆不占優:
天時:羅貫中筆墨重在替二爺定“忠義神勇”,少寫鏖戰細節;
地利:赤兔馬青龍刀的配置,注定戰術偏科,快馬重刀最適配瞬殺爆發打法;
人和:趙云、張飛、馬超等同行對比過于慘烈。
然細品演義,關羽能兩番百回合戰平當世名將,已足證其耐力絕非短板。
只是“武圣”光環太盛,反倒讓后人一葉障目。
論戰場上廝殺的耐力,關羽或不及趙云、張飛、馬超,但他的最強耐力,難道不是千秋萬代的信仰?
勇者之爭,不在瞬息,而在千秋。
(本文主要參考《三國演義》)
各位看官,你們認為關羽的耐力是否被低估?
歡迎評論區暢所欲言,友善交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