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品詩,看電影
悟人生
我是威評書影史
01
《千里走單騎》
明·羅貫中
掛印封金辭漢相,尋兄遙望遠途還。
馬騎赤兔行千里,刀偃青龍出五關。
忠義慨然沖宇宙,英雄從此震江山。
獨行斬將應無敵,今古留題翰墨間。
有人說關羽是一位被神化的人物。
然而,神化的背后往往隱藏著更為復雜的歷史真相。關羽的忠義形象固然深入人心,但若細讀《三國志》等史料,便會發現這位名將同樣有著凡人的局限與矛盾。
建安二十四年,他因驕傲輕敵導致荊州失守,不僅斷送了蜀漢的戰略要地,更間接引發了劉備的夷陵之敗。這種"剛而自矜"的性格缺陷,與其廟堂中完美無缺的武圣形象形成了微妙反差。
民間信仰對關羽的再造堪稱文化奇觀。從宋代開始,歷代帝王不斷加封,商賈奉為財神,江湖尊為幫會守護,甚至道教將其納入"關圣帝君"的神譜。
這種多重神格的疊加,實則映射著不同時代的精神需求——亂世渴求忠義的標桿,商業社會推崇契約精神,底層民眾需要對抗強權的象征。清代學者趙翼在《陔余叢考》中早已點破:"關壯繆之祀,蓋起于宋元之后,非古也。"
當代解讀者更應看到,神話濾鏡下那個真實的關羽:一個會為曹操厚待而動容,又最終掛印封金的矛盾者;一個既能溫酒斬華雄,也會敗走麥城的凡人。
當拆解神像的金漆,或許能觸摸到更有溫度的歷史質地——那是一個英雄與時代相互塑造的故事,而非單方面的完美神話。
正如成都武侯祠里那副褪色的楹聯所書:"赤面秉赤心,青燈觀青史",真正的紀念不在于造神,而在于理解人性在歷史洪流中的光輝與陰影。
02
其實,《三國演義》的作者羅貫中,不過是把前面對于關羽的各種形象進行了一個重新創作,糅合到小說中,符合人們的審美和精神上的需求,讓人們對關羽這個人物有了更加立體的認識。他為此寫了一首《千里走單騎》,讓這個形象更加偉岸,一舉封神!
關羽的形象在《三國演義》中之所以能超越歷史記載而深入人心,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羅貫中對其"義"這一特質的藝術升華。在"千里走單騎"的經典橋段中,作者通過"過五關斬六將"的戲劇化處理,將關羽對劉備的忠誠具象為可歌可泣的壯舉。
當曹操以金銀美女相誘時,關羽那句"玉可碎而不可改其白"的宣言,恰如其分地詮釋了中國人"士為知己者死"的價值觀。
這種藝術加工暗合了民間對英雄的期待心理。在元雜劇《單刀會》中,關羽已被塑造成"青龍偃月鬼神愁"的武圣形象,羅貫中則進一步賦予其"夜讀《春秋》"的儒將風采。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華容道釋曹操的情節,這個完全虛構的場景讓關羽的"義"突破了陣營界限,升華為更具普世意義的道德標桿。明代關帝廟中常見的"義炳乾坤"匾額,正是這種文化認同的生動體現。
羅貫中的高明之處在于,他并未將關羽神化為完美無缺的符號。失荊州時的剛愎自用,走麥城時的英雄末路,這些缺陷反而讓這個藝術形象更具人性光輝。
正如毛宗崗在評點本中所言:"云長之傲,正是其真處。"這種立體化塑造手法,使得關羽最終從歷史名將蛻變為跨越時空的文化圖騰,其形象在戲曲、說書、年畫等民間藝術中不斷增殖,最終凝結成中華文化中"忠義"精神的具象化身。
03
同時,羅貫中這首《千里走單騎》贊譽詩,道盡英雄威武,人生當如此壯志凌云。
關羽橫刀立馬,赤兔嘶風,青龍偃月刀在夕陽下泛著冷冽寒光。他丹鳳眼微瞇,眺望遠處塵土飛揚的驛道,身后是曹操所贈的錦袍金印,眼前是兄長劉備所在的冀州方向。這一路千里獨行,非為功名利祿,只為桃園一諾重如泰山。
沿途青山如黛,流水潺潺,卻掩不住刀光劍影的兇險。過五關時,守將或貪功冒進,或仗勢欺人,皆被云長以智破之。
在黃河渡口,他單刀挑落韓福的暗箭;在滎陽城外,他反手一刀劈斷卞喜的流星錘。每一關都是生死考驗,每一戰都彰顯著"武圣"的膽略——既能溫酒斬華雄,亦能月下讀《春秋》。
最令人動容的是古城相會。張飛誤以為二哥降曹,挺丈八蛇矛直取關羽咽喉。云長不避不擋,任槍尖抵住喉頭,只顫聲喚了句"三弟"。
這一聲喚醒了桃園結義的記憶,也道盡了亂世中英雄的孤獨與堅守。當兄弟相擁而泣時,過客皆見其義,山川亦為之動容。
這段傳奇之所以流傳千年,正因為關羽用青龍刀刻下了一個大寫的"義"字。
他拒絕曹操的高官厚祿,穿越重重險阻,只為兌現當年"同生共死"的誓言。這種超越生死的信義精神,恰似暗夜中的火炬,照亮了后世多少迷途者的心。
04
每個人讀三國,對于關羽都有自己的認識。
然而,真正讓關羽在歷史長河中熠熠生輝的,或許正是他身上那種矛盾而鮮活的人性光芒。他既有著"溫酒斬華雄"的雷霆手段,又會在華容道為報恩義而放走曹操;既能以青龍偃月刀震懾三軍,也會在燈下捧讀《春秋》至天明。
這種剛烈與柔情的奇妙融合,恰如他手中那柄既能劈山斷岳、又可輕撫胡須的偃月刀,在歷史的烽煙中劃出一道獨特的弧光。
當撥開演義中"武圣"的神性光環,會發現一個更動人的關羽形象:那個會因為諸葛亮夸贊而暗自得意的驕傲將領,那個聽聞兄長消息便不顧一切掛印封金的血性男兒。
麥城敗走時,他拒絕東吳勸降的決絕,與其說是對忠義的堅守,不如說是對自己人生信條的終極詮釋——寧可站著死,絕不跪著生。這種帶著執拗的英雄主義,讓他的形象在千年后依然能叩擊現代人的心靈。
或許,關羽的魅力正在于他完美詮釋了中國人心目中"大丈夫"的理想形態:既有"萬人敵"的豪邁,又有"夜讀春秋"的儒雅;既能橫刀立馬建功業,又肯為知己托付生死。
當重讀"刮骨療毒"時,那錚錚鐵骨里流淌的何嘗不是最滾燙的人間熱血?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這種將生命活成史詩的壯美,依然能讓人們在史書字縫間,聽見穿越千年的金石之音。
趁著假期,不如捧起書來讀一下?
-作者-
威評書影史,自評自說自開懷,更多詩評、書評、影評,給您不一樣的感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