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保險”一詞,肯定就有很多人下意識就是要捂緊自己的錢袋子。保險好像就和坑蒙拐騙畫上了對等號,那事實真的是這樣嗎?購買保險時又需要注意哪些問題才能避免踩坑呢?
實際上保險他并不是坑人的,反而可以說保險是來幫助人的,它的本質是一種風險管理工具。用專業的話來講就是,購買保險是在通過轉移風險來保障個人或家庭的經濟安全。
但是現在由于銷售人員的違規銷售以及信息不對稱,還有繁雜的保險條款等多方面問題。這導致一些購買過保險的朋友吃了虧,再加上一些媒體的報道,使得大家對保險的態度有了很大的爭議。
保險到底是不是坑人的?
保險會不會坑人取決于你購買的保險是什么,它對于你來說到底有沒有用任何一款保險產品,它能夠成功上市并銷售,就意味著這款保險產品合法合規,它的存在是有一定的道理。
適合自己的保險,他就不是坑人的,不適合自己的保險,那么他就是坑人的。因此我們在購買保險時,一定要選擇一款適合自己的保險產品。
像我們現在購買的醫療保險,職工醫療保險也好,居民醫療保險也好。除了有政府的財政補貼一部分之外,這樣的保險更大程度上是為了避免家庭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情況出現,減小居民看病貴,看不起病的問題。
但是也有很多人表示購買的居民醫保職工醫保根本就沒有用,一年到頭根本就用不上,尤其是居民醫保,小病報銷不了,大病又報銷不了多少得了大病還是治不起。每年白花花的交了這些錢就是打水漂,根本就沒有作用。
而事實上并非如此,職工醫保有個人醫保賬戶,企業繳納的部分進入統籌賬戶,個人交的全在自己的賬戶里,而居民醫保每年繳費一次。無論你是否使用第2年要想享受居民醫保待遇,則必須重新繳費。
如果你這一年沒有生病沒有使用居民醫保,那么你交的錢確實就不會用得上,但是如果你一旦生病了的話,你交的這個醫保能起很大的作用。
這些年正在擴大社保的報銷比例,而且門診也納入報銷,一旦患上重大疾病,有醫保的情況能減輕很大的負擔。
舉個例子來說吧,比如你患了一個病,如果沒有醫保正常的去治療需要花10萬,但是你有醫保的話,可能只需要花2~3萬元就夠了,而這8萬元全部由醫保報銷。
這也就說明我們購買的這個醫療保險,它在你患病的時候提供了很大的作用,它并不是坑,只是說你沒有生病的時候,他沒有發揮作用。
那除了這些醫療保險疾病險之外,像其他的保險產品會是坑嗎?
社會上的保險產品有很多,有些是理財類保險,有些是疾病類保險產品,還有一些混合保險產品。面對五花八門的保險產品,一不小心確實容易買錯,踩坑。
我們要知道保險的核心作用是風險轉移與經濟補償,因此在購買保險產品時,一定要注意自己想要選擇的保險產品是哪種。
醫療險能報銷住院手術費用的緩解高額醫療支出壓力,但是醫療險五花八門要詳細查看保單內所包含的報銷部分。
疫情之后的這幾年大家額外增加的重疾險也是如此要確定合同約定的疾病以及相關的賠付情況,看看哪些疾病在賠付的范圍內能賠付多少錢。
但是大多數保險合同它的頁數太多,普通人根本就看不懂,或者說根本就難以理解保障的范圍和相關的免責條款,一旦真的出現需要理賠的時候,根本就不知道怎樣去拿錢。
這也就導致很多符合理賠報銷的保險購買者到最后往往拿不到賠償,往往不知道如何去拿賠償 。
除此之外,很多銷售人員為了拿到所謂的提成,故意夸大收益或保障范圍,這讓一些本就不怎么懂保險條款的普通購買者到最后吃虧。
這兩年,一些保險公司與銀行合作,保險銷售員直接在銀行網點銷售,將一些分紅險包裝成高收益的理財產品,隱瞞手續費管理費,提前退保的違約金等等。
而一旦購買這樣的保險產品很可能需要連續繳納多年而至于收益也不是固定的隨市場變化而變化,運氣不好甚至可能出現虧損的情況。
因此在購買保險產品時,不要一味的聽銷售人員的推銷,要自己去查詢相關信息,熟悉保險產品的相關條款以及理賠保障范圍等等,避免不必要的損失和麻煩。
事實上,這兩年隨著銀行存款利率下降,一些分紅型保險產品,理財型保險產品,它的收益確實可能要比銀行定期存款高一些,但是往往我們不知道購買稀里糊涂地聽從銷售人員的推銷,購買到的所謂的高收益保險產品,實際與宣傳的差異很大。
也建議相關監管部門加大監管力度,對違規銷售保險的人員予以相應的處罰,保障廣大人民的財產安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