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維多利亞港的浪花拍打著紅磡海岸,73歲的陳曼娜端著剝好的榴蓮站在自家落地窗前,身后價值數億的2500呎海景豪宅在晨曦中泛著金光。這個被港媒稱作"TVB隱形樓后"的女人,此刻的閑適與四十年前片場吃冷飯盒的單親母親形象重疊——當全港市民還在非典陰霾中觀望樓市時,她已帶著兒子坐著工地貨梯,在漫天塵土的鋼筋森林里選定未來升値十倍的"夢幻海景層"。
娛樂圈從來不缺豪門闊太的傳說,但把電視劇里的貴婦人設活成現實人生的,只有這個16歲出道、23歲為愛息影、中年離婚后帶著兩個孩子住劏房的女人。她的投資版圖從九十年代深水埗唐樓延伸到如今遍布港九的億元物業,每次樓市震蕩都是她精準抄底的信號。2023年某次老友聚會,胡楓打趣說要去她家"沾財氣",推開窗卻是當年貨柜碼頭改建的傳奇地塊——這里每平米房價夠買三輛法拉利,而她只是輕描淡寫:"當初每呎才三千蚊。"
在TVB化妝間流傳著這樣的都市傳說:陳曼娜的記事本永遠夾著地產周刊,候場時研究的不是劇本而是戶型圖。2008年金融海嘯席卷全港,當同行們忙著拋售物業時,她抵押了唯一住所購入北角兩套"兇宅",三年后轉手凈賺兩千萬。這種近乎賭徒的敏銳來自單親媽媽的生存本能:九十年代帶著兩個孩子輾轉劇組的歲月,她能在快餐店準確算出哪款套餐組合最抵食,這種精打細算后來演變成對樓宇公攤面積的極致計算。
深夜的清水灣片場,道具組常看見收工后的陳曼娜打著哈欠核對購房合同。為給孩子湊留學保證金,她曾連續三年日拍三組戲,收工后還要參加富豪飯局收集投資情報。這種近乎偏執的努力讓兒子最終走進哈佛醫學院,也讓她的房產證從深水埗唐樓換成半山豪宅。如今子女在美國成家立業,她依然保留著當年記滿樓價的小本子——泛黃的紙頁上,1997年購入的太古城單位旁潦草地寫著:"這間要留給阿仔娶媳婦。"
當年輕藝人熱衷曬名包時,陳曼娜的社交平臺總是飄著榴蓮香。這個被港媒戲稱"榴蓮富婆"的女人,待客之道是開著法拉利帶朋友去元朗砍價買水果。2016年女兒婚禮上,她豪擲千萬陪嫁的新聞轟動全港,卻鮮少人知那臺黃色超跑的錢來自筲箕灣某舊樓拆遷補償。在將軍澳電視城,后輩們最愛聽她講"樓經",從風水朝向到契約條款,那些晦澀的專業術語經她演繹,竟比劇本臺詞還要生動有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