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馮笑萱
央視大劇《以美之名》由姚晨、賈靜雯領銜主演,首次將鏡頭對準醫美整形行業,既撕開了行業的肌理,又縫合了對“美”的撕裂認知。
《以美之名》最獨特之處,在于它摒棄了傳統醫療劇的“懸浮感”。劇集開篇便以一場“面部腫瘤全切手術”的爭議點燃劇情:先天畸形的女孩因容貌飽受歧視,醫生喬楊(姚晨飾)力排眾議選擇高風險的全切方案,認為“毀容的刀子比流言的刀子更鋒利”。
當大多數職場劇還在上演“閨蜜互撕”或“霸總救贖”時,《以美之名》貢獻了一對“宿敵式拍檔”。喬楊與周靜雯在劇中因一場醫療事故結怨十年,卻在醫美醫院重逢后被迫合作。姚晨飾演的喬楊是理想主義者,堅持“整形是為了修復人生”;賈靜雯飾演的周靜雯則是現實派,信奉“美是競爭力的第一張牌”。兩人從互懟到共情的過程,被網友戲稱為“職場版《史密斯夫婦》”。
這對角色的成功,源于編劇對女性關系的深刻洞察。她們的關系并非簡單的競爭或互助,而是“世界上另一個自己”的鏡像投射:喬楊為患者爭取手術機會時,周靜雯在背后疏通醫院關系;周靜雯被患者家屬砸雞蛋時,喬楊默默遞上紙巾。正如編劇所言:“她們是共生體,恨比愛更長久,但也比愛更懂彼此。”
姚晨與賈靜雯的對手戲堪稱“教科書級飆戲”。一場“靈堂對峙”的戲份中,喬楊得知周靜雯隱瞞醫療事故真相,憤怒與失望交織的眼神如刀鋒般刺出屏幕;而周靜雯顫抖著說出“我只是想救人”時,泛紅的眼眶讓觀眾瞬間破防。兩人在手術室外的互動更顯細膩:喬楊啃著冷包子修改方案,周靜雯偷偷塞給她保溫杯;周靜雯因經營壓力崩潰大哭,喬楊用一句“哭完記得擦口紅”輕巧化解……這種“冷硬外殼包裹柔軟內核”的演繹,讓職場女性形象擺脫了“女強人”的刻板標簽。
而配角陣容同樣亮眼。袁弘飾演的中醫師秦歸,以“氣血通了,心氣就順了”的金句成為觀眾心中的“治愈擔當”;侯雯元飾演的年輕醫生,則將職場新人的莽撞與熱血拿捏得恰到好處。就連群演也充滿生活質感:求美者面診時攥緊衣角的忐忑、家屬簽同意書時顫抖的筆跡,都讓觀眾發出太真實的感嘆。
真實的呈現來自于創作團隊的精益求精。編劇團隊在創作前期深入北京多所醫院的整形科室,跟蹤面診、手術全流程,甚至與因家暴毀容的患者面對面交流。劇中出現的“被燒傷的舞者渴望重返舞臺”“因職場歧視選擇削骨的白領”等案例,均取材自真實事件。導演李少飛用近乎紀錄片的手法拍攝手術場景:無影燈下的血肉組織、患者麻醉前的顫抖手指、醫生額頭的細密汗珠……冷冽的鏡頭語言下,醫美不再是“變美捷徑”,而是一場場生理與心理的雙重戰役。
為還原醫美行業全貌,劇組搭建了1:1復刻的整形手術室,連器械型號都與三甲醫院同步。美術指導透露:“手術燈的角度、消毒水的味道甚至護士推車的速度都經過嚴格校準。”劇中出現的病例檔案、醫學論文甚至患者術后護理手冊,均由專業醫生逐字審核。
視覺風格上,導演采用冷暖色調的強烈對比:手術室的冷藍光象征理性的醫學世界,而休息區的暖黃光則映射人性的溫度。這種設計在“家暴女孩整容”的經典場景中達到高潮:當女孩揭開紗布看到新面容時,鏡頭從冷色調的手術臺緩緩轉向窗外陽光,隱喻“從創傷走向重生”。
《以美之名》的野心不止于講好故事,更在于解剖“病灶”。劇中借角色之口拋出尖銳問題:“當00后求職者60%考慮微調,這是自由選擇還是容貌PUA?”通過“因禿頂自殺的程序員”“為取悅男友貸款整容的大學生”等案例,劇集揭示了醫美行業背后的資本操控與社會焦慮。
但這部劇并非一味批判。當先天畸形的女孩術后第一次自信微笑,當燒傷患者戴上舞鞋重新旋轉,觀眾看到的不僅是外在的改變,更是“美作為生存尊嚴”的深刻命題。正如編劇所言:“真正的美是內心的自洽,是熱愛自己的選擇。”
《以美之名》像一把精準的手術刀,剖開了醫美行業的肌理,也縫合了觀眾對“美”的認知裂痕。它告訴我們:整形刀可以雕刻面容,但唯有勇氣能重塑靈魂;追求美的路上,最大的手術或許是學會與不完美的自己和解。當片尾曲響起時,彈幕飄過一行字:“謝謝這部劇,讓我有勇氣素顏出門。”——這或許就是對一部醫療劇最高的褒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