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城市還是小縣城?”本質上是在糾結選擇大城市的大廠生活還是小縣城穩定的編制就業。能夠與“宇宙的盡頭”成為并列的選項,從某些角度來講,大廠的工作也確實香,福利好、待遇高的同時,門檻也高。
高校的選擇自然至關重要,在第九屆華為ICT大賽的領獎臺上,廣州商學院的師生團隊再次捧回全國一等獎獎杯,延續了該校連續四年蟬聯國賽冠軍的傳奇。這所并非傳統理工強校的地方院校,如何在高手如云的ICT賽場上屢創佳績?當我們將目光投向其人才培養的底層邏輯,答案便逐漸清晰。
廣商的成功密碼,藏在"產業需求與教育供給雙螺旋共振"的基因里,從2020年與華為和訊飛共建ICT學院開始,學校就將教學標準錨定在行業發展的最前沿。其獨創的"雙螺旋耦合"培養模式,讓華為認證體系與學歷教育不再是兩條平行線——鯤鵬實驗室里,學生操作著與華為工程師相同的云服務平臺;鴻蒙研究院中,企業真實項目轉化為課堂案例。這種深度融合的底氣,來自于價值1800萬元的實訓平臺,更源于占教師總數60%的企業工程師團隊帶來的產業智慧。
競賽成績的持續突破,實則是產教深度融合的水到渠成。當其他院校還在摸索課賽結合時,廣商已建立起"以賽育人"的完整生態鏈。從500人初賽海選到15天封閉特訓,從企業導師全程帶賽到賽后技術復盤,每個環節都暗合ICT人才成長規律。
獲獎選手梁偉能的故事頗具代表性:大二進入華為認證體系,大三參與企業真實項目開發,參賽時已具備解決復雜網絡架構的能力。這種"教學-實訓-實戰"的閉環培養,讓技術突破與產業需求始終保持同頻。
這也為學生們實現理想的就業提供了更多元的機會,學生們的起薪就是最直接的證明,區塊鏈創新班畢業生起薪8000+的背后,是校企聯合設計的"3+1"培養方案:三年在校完成"課證融通"的知識儲備,一年在企業生態鏈實戰淬煉。這種將人才成長鏈與產業需求鏈深度咬合的模式,使得大部分畢業生能無縫對接大廠優質崗位。
廣州商學院讓企業真實場景融入課堂、行業認證銜接學分、技術突破轉化為商業價值,幫助學生們擁有就業的核心競爭力,能夠獲得在大廠就業更直接的平臺與渠道,滿足考生的期待。
關注“高考志愿說”,獲取更多關于大學的原創解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