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5月8日)下午,同濟大學校史德語講解實踐基地、“中德花園”勞動實踐基地揭牌儀式在嘉定校區舉行,并啟動首屆中德文化交流月活動。
作為中國對德交流的重要橋梁,同濟大學自1907年建校以來,始終肩負著促進中德文化交流的使命。在迎接118周年校慶之際,中德工程學院創新性設立“同濟大學校史德語講解實踐基地”,通過沉浸式的語言實踐,為學生提供鍛煉德語表達能力、提升跨文化交流素養的平臺。
經過專業培訓和嚴格考核,首批“校史德語講解員”正式獲聘上崗。這支由優秀學子組成的講解隊,將以流利的德語向海外來賓講述同濟文化。“我本身就對歷史很感興趣,加上在同濟學習期間學習掌握了德語,讓我萌生了用這門語言向世界講述同濟故事、傳遞中國聲音的念頭。”中德工程學院校史德語講解隊成員劉明亮說,在前期準備過程中,講解團隊在專業教師指導下,對校史資料進行了嚴謹的翻譯和考證,確保每個歷史事件的時間節點、人物事跡都準確無誤,力求用最地道的德語展現同濟的百年發展歷程。
“中德花園”則是中德工程學院另一項重點打造的勞動教育實踐基地示范項目,由嘉定校史館邊上的草坪改造而成。花園以中德工程學院“CDHAW”縮寫為設計元素,融合四季花卉和師生合種的果樹,打造出獨具特色的中德文化交融景觀。學院邀請經驗豐富的園藝專家為同學們提供技術指導,此前已累計舉辦3期、共超過60人次的培訓實踐,確保花園建設科學規范。
“中德兩國文化都非常重視勞動育人,德國有句諺語叫‘雙手是思想的鏡子’,中國的傳統文化也強調老以育德、老以育美。”同濟大學中德工程學院與職業技術教育學院黨委副書記曹盧說,在“中德花園”勞動實踐中,學生們通過親身體驗,體會“一份耕耘、一份收獲”的人生哲理,在修剪養護中感受德國嚴謹細致的工匠精神,促進腦力和體力的雙向奔赴、知識和實踐的同頻共振。
今年,作為學院品牌活動之一的德國文化節迎來全新升級,正式拓展為首屆中德文化交流月。在為期一個月的活動中,將陸續舉辦第五屆“同德濟遇”德國文化節、德國文化嘉年華、“赴德留學”工作坊、德國企業代表面對面等10余項活動,充分展現學院的辦學特色和國際視野。
“我們還特別邀請了多所附屬中小學、有德語基礎的學生們共同參加,讓青年學子以開放包容的心態參與其中,學習德國嚴謹務實的治學精神。對于中小學生而言,這更是一次感受大學生活、播種同濟夢想的契機。”曹盧表示。
撰稿:奚柔
編輯:楊玉潔
點贊分享給身邊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