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發布了2024年度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備案和審批結果,全國高校共新增專業點1839個,有29種新專業納入2025年高考招生(具體可查看)。目前,四川大學、大連理工大學、華南理工大學等高校紛紛官宣,一批新專業將面向2025年高考生招生。為了讓同學們第一時間獲取大學新增專業及相關信息,我們也將根據高校官方發布為大家分期進行梳理,感興趣的同學千萬別錯過哦~
四川大學
中國古典學
該專業依托學校底蘊深厚的文史哲學科,融合跨學科方法,超越多學科分野,建立以傳授核心經典為載體的小、精、尖課程體系,采取基于交叉的本科人才培養新模式,以古典語文學和古代歷史為基礎,以先秦-秦漢經典為核心,輔以古希臘—羅馬元典,推動中華文化現代詮釋與國際傳播,助力國家文化強國戰略,培養既繼承中國古典文明經典精神,又具備世界人文學術視野的拔尖創新人才。據了解,2024年,四川大學新設“明遠學園—中國古典學拔尖人才培養基地”拔尖班,獲批全國首家古典學交叉學科博士點;2025年,四川大學在國內高校率先成立古典學系,即將招收第一批碩博士研究生。
生物質技術與工程
該專業為全國首設的目錄外新專業。在原有輕化工程專業基礎上,回應國家發展生物質產業重大戰略需求,遵循傳承與變革融合、傳統與創新互鑒理念,基于生物質資源化利用共性科學原理,構建面向未來的專業人才培養體系,使新專業培養的人才既能支撐制革、制漿造紙等傳統產業可持續發展和轉型升級,又能適應新興生物質產業發展未來需求。2018年,由四川大學石碧院士領銜開辦“生物質科學與工程創新班”,探索構建拔尖人才培養新體系,積極培養生物質產業卓越工程師。
大連理工大學
智能分子工程專業
智能分子工程專業是物質創造領域走向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發展的變革性新專業,推動相關高端產業鏈的轉型和升級。智能分子工程專業設置以合成制造(Make)、精確測量(Measure)、模型計算(Model)為主線的“3M”基礎課程體系,構建分子設計策略以及制造技術、分子開關、分子增感、分子染料、分子催化、分子生色等全新的專業課程體系,培養兼具數學和自然科學基礎與AI技術的創新人才,服務智能制造與高端材料創造的國家戰略需求。
臨床醫學專業
臨床醫學專業積極響應“健康中國”戰略和新時代醫學教育創新發展要求,充分發揮大連理工大學深厚的理工科底蘊和“雙一流”建設高校的多學科優勢,以“新醫科”建設為引領,構建“醫學+X”多學科交叉創新平臺,打造特色鮮明的“醫工交叉、醫理融合”人才培養體系,以“強基礎、重臨床、精醫工、善創新”為培養目標,注重學生臨床能力、科研素養與跨學科創新能力的協同發展,培養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高尚醫學人文精神、寬廣全球視野、卓越崗位勝任力和優秀科研素質的復合型創新拔尖醫學人才,在智慧醫療、高端醫療裝備研發等新興領域發揮引領作用,未來成為醫學大家、行業精英、治國棟梁,在服務“健康中國”建設和應對全球健康挑戰中展現使命擔當。
未來機器人專業
面向高端裝備、新一代信息技術、航空航天、新能源、生物技術等新興戰略產業和未來產業發展需求,推進機械工程、智能制造、控制科學與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人工智能、生物醫學工程等多個優勢學科的交叉融合,聚焦機器人智能化自主化精準操控、智能機器人設計與控制等行業產業前沿,弱化學科界限,注重多學科、國際化的創新人才培養。在強化數理知識的基礎上,以“建模-設計-制造-控制-應用”為核心課程主線,融合機器學習、深度學習、計算機視覺、自然語言處理、虛擬/增強現實等人工智能知識,以真實場景為牽引,構建從基礎理論方法、關鍵核心技術到系統裝備全鏈條創新培養模式,打造“群體協作、人機共融”的未來機器人專業體系,培養面向未來產業的復合型領軍人才。
電子信息材料專業
基于自身在薄膜材料、功能陶瓷、磁性材料、電子封裝等方面的學科優勢,構建了先進的人才培養體系,課程內容涵蓋了材料科學基礎、半導體器件物理與工藝、電子封裝原理、電子封裝材料與工藝等核心課程。在校內建立了包括基礎實驗和實踐模塊、專業實踐模塊以及綜合實踐模塊的教學平臺,實現分層次、漸進式的工程實踐能力培養。并通過與大連Intel公司、大連海外華昇、中芯國際等知名企業聯合建立實習實訓基地,實施產教融合。采用優化傳統基礎知識,引進前沿技術,拓寬學生專業口徑,加強工程實踐能力,滲透創新創業教育的人才培養理念,培養電子信息材料領域亟須的拔尖人才。
智能無人系統技術專業
依托人工智能、軟件工程、機械工程等國家一流學科群的雄厚基礎,通過構建“智能+”學科交叉創新平臺,形成覆蓋“智能感知-自主決策-精準控制-系統協同”全技術鏈體系。專業課程設置圍繞新型智能無人系統設計方法學體系,重構數理基礎課程與學科交叉專業課程,突出“算法+系統+場景”三維融合,重點提升學生的現代人工智能素養、軟硬協同設計開發技能和解決智能無人系統復雜工程問題能力,培育具備復雜系統思維和跨學科創新能力的復合型領軍人才,為我國智能無人系統領域的技術突破和高端智能裝備產業升級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與智力保障。
東華大學
生物醫學工程
作為現代醫療健康領域的核心驅動學科,生物醫學工程以“守護人類健康”為使命,構筑起醫療器械革新與醫用材料研發的科技基石。學校應時代之需,依托“智能+健康”學科集群的前沿優勢,聚焦人工智能、大數據與生物醫學的交叉創新,重磅打造“生物醫學工程”本科專業。通過系統化課程設置與創新實踐平臺,著力培養學生三大核心能力:系統掌握生物醫學工程基礎理論與專業知識;熟練運用醫工交叉思維解決臨床診療難題;勝任生物醫學工程相關領域的科學研究、產品開發、工業生產、教育及管理工作。預期畢業五年后,在生物材料與醫療器械開發、微納米醫療技術以及智能可穿戴等相關領域,成為具備一定競爭力的科研學者、技術骨干或管理人員。
華南理工大學
低空技術與工程
作為全國首批建設該專業的六所高校之一,華南理工聚焦低空經濟戰略性新興產業,融合飛行器設計、自動控制、人工智能、通信、交通等相關學科,培養低空領域設計、研發與管理人才。畢業生可投身飛行器制造、飛行器創新應用、空域規劃、智能交通等核心領域,或進入國內外頂尖高校深造。
智慧交通
依托交通工程、交通運輸兩個國家一流專業,聚焦“交通+AI+大數據”深度融合,致力于培養具備技術創新與戰略管理能力的復合型人才。畢業生能勝任自動駕駛與智能網聯、車路云一體化、智慧交通規劃與管控等領域的高級管理與技術研發,立足粵港澳大灣區服務全國智慧交通建設。
電子科學與技術
該專業為國家級特色專業,擁有學科一級博士點,聚焦信息電子、電子電路、電子系統與芯片設計等領域。畢業生可服務國家重大戰略,進入國防單位、通信設備制造、電子信息領域重點企業等行業,或通過學校豐富的國際化交流項目和學院定制項目直通世界名校。
工業設計(中外合作辦學)
該專業與日本千葉大學合作,80%核心課程由日方教授面授,采用“4+0”培養模式,學生可獲華南理工學士學位及千葉大學結業證書。專業融合藝術與科技,培養國際化產品經理與數字化設計師,保研機會更多,該專業今年將在遼寧、河南、四川、福建四省招生。
深圳大學
智能感知工程
智能感知工程是人工智能與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數字孿生等新技術深度融合形成的新專業。培養適應新時代需要的具備智能傳感器研究與開發、智能感知系統設計與分析以及智能裝備集成創新能力的專業人才,就業前景廣闊。深大“智能感知工程”專業依托學校物理與光電工程學院開設,在4位兩院院士、19位國家級人才等的帶領下,學院已在超快診斷、生物光子學、微納米光子學、三維數字成像、光電子材料與器件、光纖傳感、激光技術與系統、智能感知與光測、能源薄膜材料與器件、高純諸探測器、先進核能技術等研究領域取得重要進展,為專業建設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
(來源:綜合自各校官方微信公眾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