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麻煩您點擊一下上方的“關注”按鈕,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中國建立和建設的過程中,許多英雄人物都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們有的奉獻出了生命,有的因為豐功偉績被人所紀念。
但是仍然有一些人因為各種原因隱姓埋名,而日抗美援朝英雄陳仁華就是其中之一。
他雖然獲得過特等功,甚至還接受過彭德懷,賀龍以及金日成的接見,但是在當地的戰斗英雄名單上卻尋不到他的名字,甚至在他晚年還過得十分清苦。
那么陳仁華的英雄事跡究竟是事實還是傳聞?為何在當地的資料中找不到他的名字呢?這背后又有什么隱情呢?
生活清苦的戰斗英雄
1986年,四川萬縣來了幾位調查人員,他們在當地尋找戰斗英雄時,被村民引到了一處破敗的房屋前。
這個由破落的石磚和木板蓋成的房子與其說是房屋,不如說是小棚子,而且就在這只有30平方米大小的地方中,竟然生活著七個人。
圖片來源網絡
聽到調查人員的到來,一位七十多歲的老人出門迎客,他雖然面容滄桑,行動有所不便,但是從他堅毅的眼神中,依然能夠看得出他年輕時的威武。
老人名叫陳仁華,在當地是個小有名氣的人物,是人們口中的戰斗英雄,同時在1972年時就開始擔任當地煤礦的礦長。
在任期間,他兢兢業業,經常到工作現場進行視察,慰問工人和群眾,有時候甚至都顧不上回家。
也正是因為他嚴謹、負責的工作態度,讓這座煤礦多少年來都沒有發生過任何的事故。
而且在他的帶領之下,當地的生產也進行得有模有樣,但是因為陳仁華早年在戰爭中積累下的傷病,再加上后來工作繁忙,所以他在1985年之后就退居幕后,成了一名農民。
退休時,煤礦給了他800元的補助金,他拿著這些錢給家中稍微修建了一番,添置了些家具,覺得日子能夠過得去,就再也沒有向上級申請過任何的補助。
多少年來,他都靠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辛勤勞作來維持生活,雖然身邊也有人勸他應該把自己的事跡上報給上級,這樣也能夠改善生活。
但是他一想到抗美援朝戰爭中那些犧牲的戰士,陳仁華覺得自己能夠活下來已經無比幸運了,所以也不想拿此邀功。
聽聞來者要詢問他關于過往的戰斗事跡時,陳仁華顯得有些抗拒,似乎覺得當年的事跡不值一提,用不著這么高調地宣傳。
但是調查人員表示,這是為了將英雄事跡登記成冊,以此來教育年輕一代,聽到這些,陳仁華這才娓娓道來,講起了那段慷慨激昂的往事。
名副其實的戰斗英雄
陳仁華1929年出生在四川,父母都是普通的農民。
在他小的時候,四川境內并不太平,因為軍閥和外來勢力的侵入,百姓們過著提心吊膽的日子。
而他在這亂世之中看到了一股新的希望和力量,那就是中國共產黨。
當時我黨到當地進行宣傳時,陳仁華本想參軍入伍,但是父母考慮到陳仁華年齡尚小,再加上當時時局動蕩,他們舍不得孩子上戰場打仗。
所以陳仁華在父母的強烈勸阻之下,并沒有實現自己入伍的愿望。
新中國成立之后,陳仁華繼續留在家鄉耕地務農。
1950年,抗美援朝戰爭打響,在應征入伍的號召中,陳仁華感受到了自己肩上的責任,他也想要用自己的力量來維護祖國的安全。
這一次他堅持自己的想法,在1951年時加入軍隊,而和他同期進入軍隊的還有英雄黃繼光。
到達條件艱苦、人生地不熟的朝鮮之后,許多戰士都因為環境的變化產生了不適,但是陳仁華克服了所有的困難,并積極調整自己的心態,積極訓練,積累作戰技巧。
同時,他也目睹了敵軍丑惡行徑,這些也激發了他的戰斗熱情和必勝的決心,終于在上戰場3個月之后,他迎來了第一次真正的戰斗。
雖然這場戰斗規模不大,但因為陳仁華從來沒有真正接觸過戰爭,所以這對他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
槍聲打響之后,陳仁華第一次真切感受到了戰爭的殘酷,當子彈飛過他耳邊時,他也由最初的驚慌無措,變成了堅定。
他盯著前方敵人的陣營,腦海中回蕩著黨的教導,于是他鼓起勇氣,不顧危險地向前沖,看著身邊倒下的戰士,他更是決心一定要打退敵人。
而且他不僅有勇氣,還有智慧,通過機智地閃避敵人的攻擊,他最終在這場戰斗中擊斃數人,榮獲了三等功。
這對一個新人來說是不小的功勞,陳仁華也備受鼓舞,希望在之后的戰爭中做出更多的成績。
很快,第二次戰斗來臨,這一次陳仁華多了更多的經驗,但是戰斗的規模也增大了,敵軍因為武器裝備十分精良,所以剛開始在火力上完全壓制了我軍。
面對這樣艱險的情況,陳仁華并沒有被嚇到,反而更加勇猛地向前沖,他和隊友配合密切,一舉擊殺了三個敵人,并且活捉一個。
這樣的戰績,可謂說是十分亮眼,這場戰斗之后,他又榮獲了二等功,從此之后,陳仁華的名字就在軍隊中傳開了,上級領導也對他表示了鼓勵和贊揚。
陳仁華看著這些功績,感受到的不只有榮譽感,還有更多的責任感,同時他也為那些犧牲的戰士感到痛心不已。
帶著殺敵取勝的決心,陳仁華在1953年7月迎來了大戰——金城戰役。
這場戰役不同于往昔所有的戰斗,甚至在抗美援朝整個戰爭中,都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這一戰敵人占據在十字架山頭上,這里海拔高,地勢險峻,易守難攻,再加上敵軍火力猛烈,想要攻克這個據點談何容易?
部隊領導看到這樣的情況,也犯了難。
最終,他們決定組建一支英勇的突擊連,由他們先到前線去削弱敵人的火力,之后大部隊再跟上,一舉奪下這個據點。
聽到這個消息以后,陳仁華立刻就報名參加,但是考慮到他年齡太小,戰斗經驗不足,所以上級并沒有通過他的請求。
但是陳仁華深知這次任務的重要,也想要通過這次機會上場殺敵,所以他又連續寫了幾封報告書,表明了自己想要加入突擊連的決心。
看到他灼灼的目光,上級也不再推托,把他列入了突擊連中,出發的前一夜,陳仁華除了緊張,心中殺敵的熱情也如同火焰一般燃燒。
志愿軍
同時,他也意識到這一次戰斗可能有去無回,但不管前路如何,他想要上場殺敵的決心和勇氣是不會被改變的。
一聲槍響,戰斗打響,陳仁華聽令,立刻向前沖,但是由于敵人的攻勢太猛,他只能匍匐在地。
而敵人也發現了陳仁華所在的突擊連人數少,武器裝備不足,所以就想通過火力壓制來打退他們。
眼看著時間一點點過去,戰士們依然被困在原地,陳仁華心中焦急萬分,他明白戰場上時間就是一切,如果再這樣拖下去,他們也只能以失敗收場。
此時,戰士黃繼光的面孔也出現在他的眼前,想到黃繼光能為了最后的勝利犧牲自己的生命,陳仁華也感受到了力量和勇氣,所以他也不顧敵人的炮火,開始拿著彈藥,一點點匍匐前進。
黃繼光
而敵人也發現了隊伍最前邊的陳仁華,所以將炮火都集中在他身上,好在陳仁華躲避迅速,而且他一個人目標也較小,所以敵人并沒能夠擊中他。
終于,陳仁華艱難地到達了敵人的射擊點附近,而敵人的射擊點建筑在一處巖壁之上。
陳仁華在地形的掩護下,將炸藥和手榴彈投入到了敵人陣地之內,最后不假思索地點燃引線,自己迅速躲到一邊。
在巨大聲響中,陳仁華只覺得腦袋嗡嗡響,左手手指和左腳也失去知覺,等到他清醒過來之后,敵人的主攻點已經被自己拿下。
后邊的戰士看到火力稍微減弱,立刻抓住機會向敵人猛撲過去,最終經過酣戰,我軍打贏了這一戰。
而陳仁華也是因為自己的表現被授予了特等功,但是他也因此失去了手指,左腳受傷嚴重。
將榮譽歸還英雄
因為表現突出,陳仁華在1954年被金日成所接待。
在授獎儀式上,金日成對陳仁華表示了由衷的感謝,同時也對那些為抗美援朝戰爭做出貢獻的士兵表示了最高的敬意。
之后,陳仁華還受到了彭德懷和賀龍的接待,賀龍元帥還打趣說,能夠和戰斗英雄合照,他們都變得光榮了。
聽著戰斗英雄這四個字,感受到周圍人投來的敬佩的目光,陳仁華的心情卻有些沉重,因為還有許多做出貢獻的將士,卻永遠也無法站在這獲得這樣的榮譽。
1954年秋,陳仁華被選中到北京,接受毛主席的檢閱。
聽到這個消息后,他感到十分榮幸和激動,但是也因此誘發了當時戰爭留下的后遺癥,他昏迷不醒二十多天,在醫院接受全面的治療和照看。
等他醒來之后,發現自己已經錯過了這次機會,他感到懊惱無比,但很快調整心情,決心接受上級的安排,退伍歸鄉,在家鄉繼續進行社會主義建設。
他歸鄉后,當地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而他離開家鄉這些年最牽掛的還有自己的父母。
所以當地方的領導想要為這些戰斗英雄進行接風時,陳仁華委婉拒絕,并且連夜趕回家中。
父母見到曾經稚嫩的孩子,如今已經變成了成熟的英雄,自然感到榮耀,同時他們也教導陳仁華一定要踏實做事,歸鄉后就要認認真真地投身到建設中。
而陳仁華也聽從了父母的教導,在自己的崗位上兢兢業業多年,直到退休。
當陳仁華老人把事情講述了一遍之后,身邊的人眼睛中都噙滿了眼淚,他們既為陳仁華當年的經歷感到振奮,也為英雄所做出的貢獻感到感動。
之后,陳仁華也拿出了自己當年所獲得的榮譽,和一張他和賀龍和彭德懷的合照,工作人員看到這些更加堅信陳仁華就是一名不折不扣的戰斗英雄。
但是同時他們也陷入了迷思之中,因為他們在當地查閱了各種資料,根本就沒有發現陳仁華的名字。
但是陳仁華參加過抗美援朝,并且是一位戰斗英雄,事實就擺在面前,這到底是為什么呢?
難道說因為陳仁華不想太過招搖,當地政府就抹去了他一切的功績嗎?
抱著這樣的疑問,同時也抱著讓英雄人物重新回到榮譽的目的,工作人員擴大了搜尋資料的范圍。
終于,在1953年的報紙上查閱到了陳仁華的相關信息,并且他們還費盡周折地找來了陳仁華曾經的排長。
根據這位老排長的回憶,陳仁華確實參加過抗美援朝,并且取得了耀眼的功績。
有了這樣的物證和人證,陳仁華是戰斗英雄的事實也毋庸置疑。
而陳仁華的名字未出現在當地的資料上,主要是因為陳仁華所在的連隊幾乎都為國捐軀,沒有人可以為他作證,而且早年的相關資料也丟失了一部分。
再加上陳仁華不想為人低調,不想拿著戰斗英雄的名號招搖過市,所以從未向當地政府進行過匯報,所以他的名字自然被人暫時“遺忘”。
但好在最終水落石出,陳仁華也得到了應有的贊譽。
1986年,當地政府聽說了戰斗英雄一直隱姓埋名,并且還居住在破舊的小屋中,立刻就對戰斗英雄展開了援助,并撥款3000元為陳仁華建筑了一所明亮的磚石房子。
而且還邀請陳仁華到學校中講述自己的戰斗事跡,希望通過他的講述來教育新一代的青年。
看著臺下那些稚嫩的臉龐,以及他們求知的眼神,陳仁華心情澎湃,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力量,他仿佛看到了祖國更加輝煌燦爛的明天。
結語:
陳仁華以及所有戰斗英雄當初所做出的這些犧牲,就是想要為青年為后代建立一個茁壯成長的環境。
而如今這些孩子也讓他感受到了自己當初的奉獻是值得的,而英雄的名字也將永垂不朽,在傳承中更加閃耀。
參考資料:
一個在英模名錄上找不到的特等功臣 ——志愿軍二級戰斗英雄陳仁華 陳福明 陳雪楓
一個未被載入史冊的特等功臣--《黨史博采》1998年03期
http://www.cnki.com.cn/Article/CJFDTotal-DSBC199803022.ht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