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一生都在尋求“理”,強調知行合一,是明代著名的哲學家,和孔子、孟子、朱熹并稱為“儒學四大家”。
他的生平充滿了傳奇色彩,從不會說話的癡兒到出口成章的神童,從獲罪流放的人生低谷到領悟人生真諦的一代名家,從手無縛雞之力的書生到指揮千軍的將軍,他的每一步都走得出乎意料,令人嘖嘖稱奇。
人生是一場修行,無論是在名利雙收的人生巔峰,還是在一無所有的命運低谷,人總會陷入各種各樣的迷茫中,從而忘記了內心深處的想法,想要回歸本真,不妨讀讀王陽明。
從癡兒到神童,上下求索悟道
王陽明出生于一個世代耕讀的家庭,雖然算不上大富大貴,但也比尋常百姓要富裕很多,他的祖父一直盼望能有一個男孩來振興家族,王陽明也因此成為全家人的希望。
他出生后不久,祖父就天天抱著他讀書寫字,想讓他從小感受詩書熏陶。
這個帶著巨大希望出生的孩子,卻在三歲的時候給全家人潑了一盆冷水,其他同齡的孩子都已經能說很多話,然而王陽明卻連爹媽都不會喊,整日瞪著水汪汪的大眼睛,無論大家怎么逗弄,都不肯開口。
轉眼間到了五歲,家人想盡各種辦法始終無法讓他說話,就在心灰意冷之際,一位老和尚告訴他們:孩子不會說話,是名字沒取好。
祖父當即拍板給孫兒改名為“守仁”,儒家提倡“仁者愛人”,“守仁”的意思就是守住仁愛之心,也許正是這次改名,讓王陽明和儒學結下了不解之緣。
改名后的王陽明像換了個人,很快就開始說話,而且口齒伶俐、出口成章,周圍人都嘖嘖稱奇,稱贊他是神童。家人也非常歡喜,把他送到私塾里學習。
王陽明頭腦聰明,對書上的知識有很深的見地,在課堂上和先生對答如流,成為學生中的佼佼者。
王陽明喜歡思考,總是親身去驗證書上的理論和學說,比如他讀到朱熹的“格物致知”,既然圣人認為獲得知識的方法是接觸事物,那自己按照這個方法做是不是也能成為圣人?
說干就干,他和同學找了片竹林,一動不動地都盯著竹子看,想要從中探索真理。
斗轉星移,晝夜更替,他們看得兩眼發酸、頭腦發昏,同學堅持不住暈了過去,最后被家人抬走,王陽明則繼續“格物”。
如此過了七天,王陽明感到渾身麻木,視線也越來越模糊,不知怎么的竟然睡了過去,等再次醒來人已經回到家中,家人說他發了高燒,險些丟掉小命。
經過這件事,王陽明感嘆果然圣人也不是那么好當的,他決定換個方向努力,沒多久開始沉迷于修仙問道。
他找來很多道家書籍,沒日沒夜的閱讀,偶有心得體會就立即翻找紙筆記錄下來,外出時也十分關注附近的道觀,只要看到道士,就會拉著人家說個不停。
王陽明對修道癡迷到什么程度呢?
成親當天拜過堂他就沒了人影,只留下新娘獨守空房,全家人出動在城里找了個遍,最后發現他在城外道觀里呼呼大睡,原來他覺得婚禮很無聊,偷偷溜出來,漫無目的地游蕩到道觀里,和老道士徹夜論道,天亮的時候才睡著。
人生就像一張巨大的漁網,無數的線縱橫交錯,沒有人知道哪條線才是自己該走的路,于是有的人不問前世今生,埋頭就走,也有人橫沖直撞、逐一嘗試。
而王陽明屬于后者,他一生都在上下求索,希望能尋找到適合自己的“道”和“理”。
從低谷到高峰,領悟人生真諦
王陽明的父親是金科狀元,他希望兒子將來也能考功名,一門兩狀元,那是何等的榮耀。
可惜理想是美好的、現實是骨感的,王陽明考中舉人后,科考之路便止步不前,屢次考試、屢次落榜。
放榜的時候,其他落榜生羞愧難當,王陽明卻泰然自若、不以為恥,他說:“真正的恥辱不是落榜,而是把落榜當成恥辱。”
經過多次努力,王陽明終于在1500年走上仕途,他心思純良,和勾心斗角的官場格格不入,工作中常常碰壁,苦悶無處訴說,只能通過悟道排解郁結。
他整日埋頭苦讀,茶不思、飯不想、覺不睡,幾近瘋魔,最后一病不起。
這時候王陽明意識到他不能再這樣下去了,于是向朝廷上疏請求回鄉治病。他回到老家余姚,找了個山洞修行,他在洞中問佛求道,不知洞外日月幾何,直到豁然開朗,方才起身走出山洞,這個山洞后來也被稱為“陽明洞”。
此后,王陽明再度入仕,除了完成朝廷分配的任務,他一有空閑就講學布道。因為他的思想很深刻,很快吸引了一大批文人來聽課,他的名氣越來越大。
同時他的膽子也越來越大,或者說,他的膽子一向很大。
他竟然公然質疑朱熹,險些引起公憤,好在有一大批追隨者為他護航,才沒有惹出大亂子。
當時的明朝太監橫行、禍亂朝綱,王陽明大膽寫下萬言書,請求皇帝肅清奸佞、整頓朝綱,這下可惹惱了朝中的奸人,找了個由頭將他抓進大牢,打得血肉模糊,然后又把他貶到偏遠的西南地區。
西南苦寒,沿途三千里,強盜、流寇不絕,能活著走到流放地已是萬幸。而流放之地更是荒無人煙,哪天死了都沒人知道。跟他一起過來的人死的死、逃的逃,最后只剩他一個人。
王陽明隨遇而安,茅屋破了,他就親自去補,補不好,就住到山洞去,他還給山洞取了個名字叫陽明小洞天。沒有吃的,他就開墾荒地,春種秋收,別有一番樂趣。
勞作之余,繼續思考人生、講學布道,又收獲了一眾忠誠的追隨者。
當然,流放生涯也并非所有事情都能和解,最讓王陽明痛苦的是離家那么遠、書信難通,至親亡故都不能親自去送行,只能獨自悲痛徹夜難眠,有時他也會質疑自己的堅持是否有意義,也會對未來生出迷茫,但好在最后都堅持下來。
往往大悲大喜之后方能大徹大悟,慢慢地王陽明的心路越來越寬廣,他認為“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
知行合一才是萬物至理,這套理論后來逐漸演化成王陽明的著名學說“心學”。
從書生到將軍,抬棺征討叛軍
三年后,流放期滿,王陽明被任命為廬陵縣令,即刻走馬上任,此時他已經年近不惑,是真正的不惑,對萬事萬物都有著超脫表面的認識。
廬陵縣出了名的貧困混亂,王陽明到來后宵衣旰食,經常徹夜處理政務,最終讓這個貧瘠的地方煥發新的生機。因政績突出,他又被調往京城任職,臨行前父老鄉親都來送行,場面十分感人。
在官場浸淫多年,王陽明覺得身心疲憊,想要回歸田園,便以舊疾未愈為由向朝廷提出辭職,可他接連上疏四五道辭呈,要么被駁回要么石沉大海,朝廷鐵了心不放人,非但不放人,還安排他一介文人前去剿匪。
贛南地區流寇肆虐,朝廷幾次出兵圍剿都無功而返,是個出了名的難題,王陽明被趕鴨子上架,只能抱病上任。
書生剿匪,一度成為奇談,旁人都等著看他的笑話,不料他竟然圓滿完成任務,火速蕩平流寇,解了贛南地區的危急。
王陽明一戰成名,朝廷見他能帶兵,很快又安排他去平定寧王造反。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唐伯虎正在寧王麾下當謀士,他和王陽明曾參加同一屆的科考,唐伯虎志得意滿、名列前茅,王陽明卻考場失利、名落孫山。
如今風水輪流轉,一人成了叛賊屬下,一個做了正義之師,時也?命也?運也?
1528年,五十七歲的王陽明再次出征,這次是帶兵前往廣西,他自知身體每況愈下,命令手下抬棺隨行,免得哪天突然亡故沒有棺材收殮。在他的帶領下,這次征討十分順利,很快班師回京。
回去的路上,一天,王陽明忽然跟弟子說:“吾去矣”,說完閉上眼,弟子急切地晃他的身體,才發現他已經去了。他曾說:“此心光明,亦復何言?”這樣豁達的心胸屬實令人欽佩。
王陽明一生都在追求人生至理,他認為圣人之心應該如同明鏡,心鏡不明,沾滿塵埃,就會看不清人生,人就會活得渾渾噩噩。
人生難免起起落落,心盲之人沉溺于過往無法自拔,面對縱橫交錯的岔路口不知該何去何從,心明之人卻能寵辱不驚、觸底反彈,這也是為什么世人需要接受教化、需要明理,免得被事務的表象蒙蔽。讀懂王陽明,也就讀懂了人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