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拉松、羽毛球、攀巖、自行車……
為什么越來越多人將休閑時間用于參與或觀看體育運動?
體育運動是現代社會的新興現象嗎?
古代奧林匹克的競技與現代體育比賽有何關聯?
體育比賽如何不斷被規范化、娛樂化?
人們為何、又如何在體育運動和休閑中追尋興奮?
《追尋興奮》是“百科全書”式大師諾貝特·埃利亞斯與他的學生埃里克·鄧寧合著的作品。全書以“體育”與“休閑”為線索,通過論述其在歷史進程中的起源、發展、變化,重新審視人類文明化過程,以及人與社會、歷史、具體歷史事件發展之間的關系。
在書中,埃利亞斯和鄧寧結合足球、獵狐、投擲球等多項運動闡述了“型構”“型構的固有動態機制”“相互依賴鏈條”等概念,把體育運動錨定于文明化過程之中,并討論了體育運動與暴力、與性別、與業余時間等豐富問題。
作為20世紀重要思想家之一,埃利亞斯的一生可謂波瀾曲折。
他于1897年6月生于德國布雷斯勞(即今波蘭弗羅茨瓦夫),中學畢業后曾入伍參加“一戰”。埃利亞斯早年兼修醫學與哲學,后轉攻社會學并取得博士學位。1924年,埃利亞斯來到海德堡,在阿爾弗雷德·韋伯門下做教授論文,并在國際學術界初露頭角;1930年,他加入法蘭克福大學,擔任卡爾·曼海姆的助教。
然而,就在埃利亞斯的學術生涯剛剛走上正軌之際,納粹上臺了,身為猶太人,他被迫流亡海外,先是法國,再到英國;1940年,由于戰局緊張,他又因外國人身份被關入拘留營長達八個月。
直到1962年,埃利亞斯終于進入加納的阿克拉大學任教。1964年,他受邀回到海德堡,參加德國第15屆社會學家大會。1967年,《文明的進程》再版,這本完成于三十年前卻一直鮮有人問津的作品,一舉成為風靡世界的暢銷書。1977年,埃利亞斯獲得第一屆阿多諾獎,這是目前社會科學領域的最高榮譽,其后獲獎者還有哈貝馬斯、鮑曼、德里達、巴特勒等等。1990年8月,埃利亞斯逝世于荷蘭阿姆斯特丹。
2025年,值埃利亞斯逝世35年之際,文景將陸續推出多部埃利亞斯迄今未被引進翻譯的作品,包括《追尋興奮》《建制者與外來者》《論時間》《德國人》等,敬請期待。系列首部作品《追尋興奮》是體育社會學研究的奠基之作,現已上市。
相關圖書:《追尋興奮》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