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人類文明誕生以來,大海就是一個讓我們既向往又恐懼的地方。向往是因為大海本身連接著不同的地區,其自身也是一個巨大的寶庫;恐懼是來源于生活在陸地上的我們的生命會被大海所吞噬,人類在汪洋面前可謂是不堪一擊。
《荷馬史詩》是人類最古老的史詩之一,其中的《奧德賽》就描述了英雄奧德修斯在返鄉路程中的傳奇經歷,將那時候的人類對于海洋這種又愛又怕的感情很好地描繪了出來,只有最勇敢、最具有冒險精神的人才能夠完成這樣的一次海上旅途。不光在古希臘是這樣,世界其他文明中同樣如此。
隨著大航海時代的到來,“封閉”了上千年的人類開始向外開拓,對于財富的渴望和本能中的冒險精神讓無數人毅然決然地向著茫茫大海前進,這一行為深刻地改變了此后世界歷史的走向。我們現在不去討論政治和歷史,單就航海技術一項上來說,在那個年代的確是得到了飛速發展。
尚未進入蒸汽時代的人們還在使用木材知道遠洋的帆船,而木頭本身是一種并不算特別“牢靠”的材料,尤其是在長期的潮濕環境中。那時候的人們為了讓制造船舶的木頭更加堅固,人們可以說是使出了“渾身解數”。
遠洋帆船的煩惱
對于需要長期浸泡在海水中的木船來說,最重要的恐怕就是保持木材的強韌了。為了讓木材不至于腐壞,人們會在船底接觸海水的部分刷漆,這樣能夠保證基本的防水功能。但是,人們要面對的可不止是這一個挑戰,還有一些“不速之客”讓人們傷透了腦筋。
即使是沒有出過海的朋友們也知道,木頭制品的防蛀是非常重要的,木材本身是一種有機材料,不少蟲子、動物都會啃食木頭,甚至在里面繁殖、筑巢,比如白蟻和老鼠。雖說在長期泡在水里的木材不會受到陸生生物的困擾,但海中也有一些令人頭疼的生物,比如藤壺和船蛆。
藤壺本身是一種貝類,它自身不會啃食木頭,但是卻會將自己的甲殼寄生在船身上,長此以往也會損傷船體,并且還會給船舶增加重量,從而讓船只吃水更深,危險也就隨之而來。
至于船蛆就更加“可惡”了,它會直接在制造船舶的木材上打洞并且寄生,木板在這種情況下十分容易斷裂,很有可能在船上的人員沒有注意到的時候就開始漏水,最后帶來無可挽回的悲劇。因此,那時候的水手在上岸之后都會對船底進行清理,以免這些生物在船上積聚過多。
人類的對策
但是,遠洋船舶很有可能一出海就是幾個月,無法保證隨時都能夠有條件去清理。那么,有什么更加長久的辦法去解決嗎?隨著工業時代的曙光逐漸到來,人們開始使用鐵甲包裹船只的外層,這樣既可以加強船只的防御力,又不用再擔心海水中的各種寄生生物會破壞船底的結構了。
但是,長期浸泡在高鹽度的海水里也會腐蝕金屬,而除了船蛆無法鉆破之外,藤壺依舊對船底“情有獨鐘”,我們還需要想一些更加有效的方法才行。于是,人們想到了往船底刷一些涂料。
人們在經過研究之后,決定向船底涂一些既可以防止銹蝕,又可以防止生物寄生化學材料,比如氧化亞銅、氧化汞等等,這些涂料在防銹蝕的同時又有一定的毒性,能夠有效減少船底的寄生生物。這些化學物質也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呈現出紅色。
所以我們看一些近代的輪船圖片的時候,就會發現從那個時候開始,輪船的底部就已經是紅色了。那么,今天的輪船底部依然都是紅色,是不是因為我們依然在使用那個時候的涂料配方呢?其實并不全是如此。
為什么現在的輪船底部也是紅色?
其實,我們在不斷地實踐過程中已經將船舶的制造材料全部換成了金屬,而且比起以往那些鋼鐵來說,現如今的金屬明顯有著更強的耐腐蝕性能,即使是長期浸泡在海中也不會輕易生銹,船舶底部的耐腐蝕漆也換用了更加先進的配方。
不過即使是改良之后的配方,人們也會故意將顏色調成紅色,這又是為什么呢?其實這和我們自身的安全也有關系。在國際通用的符號語言里,紅色往往是表示警告,比如禁止標志、紅綠燈等等,使用紅色的涂料涂抹船底,也是警告大家“這里有毒”的意思。
畢竟這些涂料不僅是對海洋的寄生生物有害,對于人類自己也是如此,更不能看見船底生長著一些貝類或者是海藻就去取下食用,因為它們的體內很有可能已經富集了一些有毒物質,人吃了那些生物,自己也會中毒。
而在大海上的時候,紅色的船底也格外顯眼,提醒著生物和其他的船只不要發生“交通事故”,不管是野生動物還是人類看到這種紅色就會明白這是人類造物,尤其是在視線不佳的時候顯得更加重要。
除了起到警告作用之外,這些紅色涂料本身也是船只自己航行時候的“警戒線”。船的顏色如果和大海的顏色太接近,或者是采用那些比較容易混淆的顏色,如綠色、白色等等,那么很有可能難以判斷船只的吃水線,對于大型的輪船來說更是如此。
如果船舶漏水或者是過重,那么吃水線自然也會發生變化,將船底涂成紅色之后,就會變得更加顯眼,也方便船員們判斷船只現在的行駛狀況,好及時做出各種反應,保證航行安全。原來,“輪船紅底”的作用這么大!
依然困擾我們的生物
盡管人們已經針對這些生物做出了各種應對措施,但并不代表我們現在的船底就時時刻刻光潔如新了。涂料確實對寄生生物有一定作用,但是很多生物已經產生了“耐藥性”,依然會依附在船底。
因此到了現在,各種船舶在經過一段時間的航行之后也需要上岸來清理船底,用鏟子、高壓水槍等“物理手段”去除寄生物,哪怕是航母這種龐然大物也不例外。歷史上就有軍艦因為清理船底不及時而行動緩慢,最后在戰爭中被擊沉的事情,所以隨時都準備著戰斗的海軍對此是非常重視的,這也是船舶必不可少的保養環節之一。
顯然,人們目前還在繼續研究更加先進的防寄生手段,如果未來能夠有毒性更小,但是驅趕寄生物的能力更強的涂料自然是最理想的,或者我們干脆從制造船舶的材料入手,直接研制出一種難以被寄生的金屬豈不是更好嗎?
由此可見,人類在材料研制這一方面確實還任重而道遠。甚至有一些人認為,未來的船只很有可能根本不用接觸真正的水面,而是用在水中制造出空氣泡的方式來減少阻力,獲得更快的速度。如果真的是這樣,那么我們可能從此就不用再擔心船底的清潔問題了。
對于海洋的危害
盡管人們在刷船底涂料的時候首要考慮的是我們自己的航行,但是隨著近年來海洋污染的加劇和人們環保觀念的轉變,也有一些人提出了自己的擔憂:船底涂料畢竟是有毒物質,長期在海中航行會不會將這些有毒物質釋放到海水中,并且在海洋生物體內富集?
如果真的是這樣的話,那我們只要是吃了海里捕撈上來的魚,就會被自己造成的污染所傷害。這個問題并不算是“杞人憂天”,因為船舶底部的涂料確實有污染海水的風險,而人們也在不斷尋找一種更加安全的替代品。
其實人們的船只對于大海的污染遠遠不只是涂料這一種。船舶巨大的螺旋槳會將海洋生物卷進去打成碎片,而那些鯨魚、鯊魚之類的大型生物也會被打傷。除此之外,船舶在航行過程中還有可能造成燃料污染、廢水污染等等,我們對于海洋的影響遠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大。
即使是沒有直接在海洋上進行污染,也有很多人類在陸地上產生的垃圾進入了海洋,最終讓我們的海上形成了一座不可降解垃圾組成的“垃圾島”,甚至幾乎有一塊大陸的大小了,不得不引起我們的重視。
結語
人類的發展史就是我們對于自然的利用史,我們一步步地戰勝了那些威脅著我們的事物,但是我們同樣也在威脅著其他的生物。目前世界上的生物數量進入了一個銳減的時期,有學者稱第六次生物大滅絕近在咫尺,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充分注意。
生物的滅絕除了地球自身的循環之外,人類的影響也是非常關鍵,因為我們一方面在不斷侵占生物的棲息地,一方面又在加快地球氣候的變化,比如全球變暖、海平面上升等等。人類比我們想象中更“惡劣”。
另一方面來說,人類也比我們想象中要更加“脆弱”。如果其他的生物已經遭受了滅頂之災,那么人類顯然也無法全身而退。我們終究是地球的孩子,是大自然的一員,我們沒有和整個自然對抗的能力,只能夠盡量改造自己的生活環境。
未來我們也許會變得更加強大,但是如果現在的我們不去保護環境,很有可能并不能最終迎來那個“未來”。因此我們現在對于環境的保護也是出于對于自己種族的擔憂,地球只有一個,可不能夠毀在我們自己手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