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化我校教師對福祉理念的理解與踐行,推動學校“突出福祉特色,加快轉型發展”工作扎實開展,進一步深化福祉理念與人才培養、學科建設與產教融合,4月25日上午,長春人文學院教師教學發展中心特邀張興海校長圍繞“如何理解并落實福祉精神”開展專題講座。校院兩級督導及教師教學發展中心工作人員共28人參加講座。
張興海校長從馬克思關于人的發展“三階段”理論出發,向我們揭示了福祉發生、發展的必然性和必要性。當跨過了“人的依賴關系階段”和“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階段”,最終進入“自由個性階段”,由于生產力高度發達,物質財富極大豐富,人們從事社會主要勞動是為了追求精神層面的享受,追求自由和解放時,我們就進入了福祉社會。福祉是一種社會制度和形態,是一系列社會福利制度保障,更是精神追求的至高狀態。過去的10余年,我校深耕福祉學領域,積累了豐富的課程資源、科研成果及政策研究數據,這不僅與國家戰略同頻共振,更與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高度契合。在新的時代背景下,學校亟須以特色為引擎推動發展,以文化鑄魂、以特質立校。基于此,我校將以研究成果為根基,突出福祉特色,不斷推動學校轉型發展,主動融入國家戰略布局之中。
張興海校長從專業學科建設、教育教學研究、教師發展、學生管理等方面為我們指明今后的工作方向。一是推動傳統學科深度融合福祉特色,促進跨學科交叉融合,帶動37個專業秉持福祉理念,傳播福祉文化。優化課程體系與培養方案,構建覆蓋多領域、層次分明的福祉專業群,提升專業競爭力。二是鼓勵教師組建跨學科研究團隊,圍繞福祉領域的關鍵問題與前沿方向,深入開展理論探索與實踐創新,產出高質量研究成果。推進課程建設改革,面向全體學生開設1門通識性福祉課程,筑牢學生福祉認知基礎;各專業要打造1-2門福祉專項課程,實現專業教育與福祉教育深度融合。三是定期組織福祉教育專題培訓,提升教師的福祉理論素養;鼓勵教師參與福祉領域的社會實踐與項目研究,積累實踐經驗,深化對福祉思想的理解與應用。支持青年教師成立福祉教學研究會與文化研究會,搭建交流與合作平臺,促進教師間經驗分享與共同成長,打造一支具備深厚福祉思想、精湛教學技能,能夠有效培養學生福祉精神的高素質教師隊伍。四是在學生群體中組建福祉類社團,開展形式多樣的社團活動,引導學生在實踐中踐行福祉理念,培養社會責任感與奉獻精神,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形成全員、全過程、全方位的福祉育人格局。參加講座人員紛紛表示,此次學習讓他們對福祉理念的內核、內涵及精神有了更深刻的領悟,在探索福祉理念與專業課程深度融合的路徑上獲得全新啟發。
張興海校長要求各學院要系統梳理當前福祉研究成果,精心整合形成體系化資源,及時上傳至學校福祉研究智能體,進一步充實知識庫,為福祉研究與實踐提供豐富的特色資源支撐。同時,各單位要持續深化研究,以創新思維推動專業深度融合福祉特色,助力學校福祉特色發展邁向新高度。
教師教學發展中心宋彥軍主任在總結中強調,各學院要以教材為載體厚植福祉根基,以課堂為陣地播撒福祉火種,以浸潤式教育推動福祉理念入腦、入心,為學生鐫刻人文福祉精神印記,構建起薪火相傳的價值傳承鏈條,讓福祉理念在教育沃土中生根發芽、枝繁葉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