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晚,國家大劇院音樂廳被中國作品的光芒點亮,廣州交響樂團在音樂總監黃屹的指揮下,攜手北京音樂家協會合唱團,在“第九屆中國交響樂之春”的舞臺上呈獻了一臺交響曲《追光》專場音樂會。廣州交響樂團委約青年作曲家龔天鵬創作的交響曲《追光》首次與北京觀眾見面,民族烙印與時代氣息交織在一起,為觀眾帶來一場震撼心靈的音樂盛宴。
用西方樂器呈現中國元素
龔天鵬創作的交響曲《追光》是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5周年而作,作品以《國際歌》為靈感與素材,用國際化的交響語匯展現了中國人民追求真理、與世界人民命運與共的時代精神。該作品2023年獲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第十三批文藝精品扶持,2024年獲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優秀文藝項目扶持,已入選2024-2025年度“時代交響”交響樂作品名錄,是2025年度全國16部入選的交響樂作品之一。
“這部作品從委約到呈現,對我而言是個非常幸福的過程。”談及這部心血之作,作曲家龔天鵬感慨表示,“雖然這部作品以國際歌為背景,題目非常龐大,給了我很大的壓力,但同時也點燃了我的創作熱情。整個合作過程很自然,允許作曲家有這么大的創作空間和豐富的采風條件,是不多見的。廣交能夠有非常強烈的扶持原創,扶持年輕人的意識,給我們足夠的空間去展現,特別難得。”
作品借鑒古典主義交響曲的四樂章結構,史詩性的敘事,融入人聲的運用,在繼承交響曲創作傳統的基礎上,以《國際歌》旋律、歌詞,以及廣東音樂為素材創造出一種全新的音樂語言。當北京音樂家協會合唱團用法、俄、英、中四種語言唱響《國際歌》時,音樂廳內被熱血澎湃的氛圍所籠罩。在黃屹的指揮下,廣州交響樂團的演奏家們全情投入,每一個音符都精準而富有感染力。
“交響樂實際上是用全世界互通的音樂語言把地域特色體現出來。”在龔天鵬看來,“中國音樂要想融入世界古典之旅,還是要靠作品,古典音樂需要加入中國人的視角和中國人的聲音。”
不僅演好西方經典,更要推廣中國原創作品
當晚,一同奏響的還有另外兩部廣交委約創作的作品:首位提名格萊美最佳當代古典音樂作曲獎的華人作曲家周天創作的《都會》、著名作曲家陳其鋼創作的二胡協奏曲《悲喜同源》,青年二胡演奏家陸軼文擔任獨奏。這場震撼人心的演出不僅是對音樂的精彩呈現,更是對中國交響樂事業蓬勃發展與時代魅力的生動展現。
“中國的本土樂團不僅要演好西方經典作品,更要推廣中國原創作品,通過委約創作等方式,為作曲家提供創作機會,推動作品的傳播。”黃屹認為,運用西方樂器,表達中國的聲音,是重要的中國交響樂作品創作方向,也是中國音樂元素能夠更好傳播的重要途徑,這能讓中國作品更容易被國際樂團演奏,推動作品的傳播。
廣交在建團65周年之際,推出了一套名為《交響中國》的唱片集,收錄了12部精選的由廣交委約創作的交響作品。《交響·中國》不僅是廣交多年來在原創領域深耕的成果展示,更是中國交響樂發展的重要里程碑。4月27日上演的這場《追光》專場音樂會不僅是廣州交響樂團時隔11年再次登上“中國交響樂之春”舞臺的精彩呈獻,展現了廣州交響樂團在中國交響樂團在委約創作、藝術水準和藝術活力上的卓越成就,更是中國交響樂在傳承與創新中蓬勃發展的一個縮影。
“這場《追光》專場音樂會,只是廣交推動中國原創交響樂作品發展的一個階段性的展示。”黃屹表示,原創作品是樂團的重要財富,廣交一直致力于通過委約創作和演出推廣,為中國作曲家提供展示才華的平臺。未來,廣交還會不遺余力地繼續推廣委約創作的新作品,把更多高質量的作品搬上舞臺與觀眾見面。
攝影/羅宇罡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田婉婷
編輯/劉忠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