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5月2日電 (記者 應妮)由人民音樂出版社、中國音樂學院聯合主辦的《我的音樂人生——樊祖蔭口述》新書發布與出版座談日前在京舉行。
嘉賓為新書揭幕。 人民音樂出版社供圖
該書由樊祖蔭口述、其學生記錄整理,從其個人生平、采風實踐、和聲教學、和聲研究、音樂創作、集成編纂與“非遺”保護、期刊主編及音樂教育思想等八個方面,記錄了樊祖蔭的生活態度、治學精神及其為中國音樂理論體系建設添磚加瓦的學術情懷,為學界提供中國當代音樂發展的社會記憶及鮮活歷史。
“這本書是對我受到的教育和恩惠的記錄。”85歲的樊祖蔭在致辭中對所有幫助過他的人表示衷心感謝,他希望這本書能夠激勵更多年輕人投身中國音樂的研究與創作,為中國音樂事業的發展貢獻力量。
中國音樂學院黨委書記王旭東從泥土的溫度、學術的高度、學科的廣度三方面闡釋樊先生的學術研究,強調其研究成果對當代中國音樂發展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人民音樂出版總編輯杜永壽以“學術擔當”“人生三境”“精神之光”為關鍵詞,從田野土地中的文化自覺、教學相長中的育人情懷、理論創新中的時代擔當等角度概括了樊祖蔭的學術成就。
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名譽所長田青教授尤為指出,“樊祖蔭先生研究少數民族多聲部音樂時,既關注人文背景,更聚焦音樂本體。這種務實的學風,正是當下學術圈應該繼承、發揚的。”
樊祖蔭發言。 人民音樂出版社供圖
與會嘉賓一致高度評價樊祖蔭的學術成就和人格魅力。他們認為樊祖蔭的多聲部音樂研究、田野調查、音樂教育理念及對中國音樂理論體系的構建,為中國音樂學的發展提供了寶貴經驗和啟示。嘉賓們還強調了樊先生的學術精神和教育情懷對年輕學者的激勵作用,以及口述史出版的重要意義。
樊祖蔭,作曲家、音樂學家,中國音樂學院原院長。創作、發表各種不同體裁的音樂作品200余首(部),發表了包括作曲技術理論研究、民間多聲部音樂研究、音樂教育研究、非遺保護研究等方面的論文百余篇,出版了《歌曲寫作教程》《和聲寫作教程》《中國多聲部民歌研究》《中國五聲性調式和聲的理論與方法》等多部專著與專業音樂教材。(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