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伯樂
1951年,28歲的紀登奎在許昌第一次見到毛主席,從此他的人生就得到了徹底的改變。
這一年,紀登奎是河南許昌縣的地委副書記兼宣傳部長,毛主席在南下視察工作的時候正好途經(jīng)許昌,并在專列上召見了許昌的領導干部。
28歲的紀登奎表現(xiàn)出色,淡定從容,各項數(shù)據(jù)爛熟于心,如數(shù)家珍。由此,毛主席一下子就記住了紀登奎。
不久后,《人民日報》就在頭版發(fā)表了“學習許昌地區(qū)經(jīng)驗,做好黨的宣傳工作”的社論,身為許昌宣傳部部長的紀登奎一炮而紅,很快就當上了許昌地委書記。
紀登奎是山西武鄉(xiāng)人,全面抗戰(zhàn)爆發(fā)那一年,他正好參加革命,在薄一波領導下的犧盟會工作,此后逐漸積累工作經(jīng)驗,在新中國成立后調(diào)任許昌地委副書記。
許昌會面后,毛主席對這個比他小30歲的青年干部產(chǎn)生了深刻的印象,以后他每次到河南,都會專門聽紀登奎的報告,關(guān)注他的成長。
1958年,紀登奎調(diào)任洛陽地委第一書記兼軍分區(qū)第一政委。1963年升任省委常委、省委秘書長,省委書記處候補書記。
1967年,隨著一月風暴的展開,省委被“奪權(quán)”,紀登奎也因此有小半年的時間不知蹤影。由于有毛主席這層關(guān)系,紀登奎很快獲得解放。
1967年9月,毛主席路過鄭州,再次在專列上召見了紀登奎等人。一見面,就握著他的手說:紀登奎,老朋友了!
隨后,毛主席問紀登奎上半年受苦的情況如何,紀登奎沒有一味訴苦,而是豁達幽默地說:受苦也能鍛煉人,坐“噴氣式飛機”就跟割麥子差不多。毛主席聽后大笑。
1968年1月底,河南省革委會成立,紀登奎不出意料被任命為革委會副主任。
緊接著就是1969年4月的九大,作為與會代表之一,他被毛主席點名作為“革命干部代表”在大會上發(fā)言。
這讓紀登奎受寵若驚,他多次推辭,但毛主席主意已定。在九大上,。陳永貴代表農(nóng)民,王洪文代表工人,尉鳳英代表婦女,孫玉國代表解放軍,紀登奎則代表革命干部,他們迅速成為聞名全國的人。
在隨后的九屆一中全會上,紀登奎又當選政治局候補委員。并在不久后進入中央。
后來,紀登奎的兒子問他,為什么毛主席要在九大上提拔他,紀登奎認為應該是毛主席很欣賞他那段“受苦也能鍛煉人”的發(fā)言。
辭職也要顧全大局
來到中央后,紀登奎先后先后擔任國務院業(yè)務組成員、副組長,軍委辦事組成員,國務院副總理,北京軍區(qū)政委等重要職務。
其中尤其值得一說的是北京軍區(qū)政委。當時是1970年12月,紀登奎和李德生奉命參加“批陳整風”,毛主席把軍委辦事組叫來,說:“你們這個軍委辦事組,象粘土一樣,板結(jié)了,不透氣了,需要摻砂子。摻了一個李德生,看來還不夠。我給你們再派一個文官,我的老朋友,紀登奎。怎么樣啊,你們歡迎不歡迎啊?”
紀登奎也算老八路了,但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里,他都是行政干部,最多指揮過一個團的地方兵力,而且作戰(zhàn)對象還是土匪。如今他卻一下子成為北京軍區(qū)政委,領導七八十萬部隊,紀登奎怎么能不感到惶恐?但奉命“摻沙子”之后,紀登奎不負所望,守住了北京軍區(qū),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任務。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結(jié)束后不久,紀登奎就找到了小平同志,要求辭去北京軍區(qū)的職務。當時小平同志表示挽留,但紀登奎態(tài)度堅決。
他對兒子紀坡民說:“我在中央、也在軍隊干了這么多年了,能連這個道理也不懂?掌握軍權(quán),在和平時期和戰(zhàn)爭時期也不一樣。”
紀坡民后來反復思考的父親這句話,最終想明白了父親為什么要堅持辭去軍職:對于一個手握軍權(quán)的人來說,如果他處于逆境,想要對黨對國家對人民表示忠誠,唯一的方法就是辭去軍職。這是為了大局,也是為人為友為自己。
辭去北京軍區(qū)政委后,紀登奎還擔任著政治局委員和副總理的黨政職務,到了1979年夏天,紀登奎就想主動把這兩個職務也辭掉。他找到吳德同志商量,吳德同志是個“穩(wěn)健派”,他認為,辭職的事情,不應該自己提,應該由組織來提;三中全會后,小平同志說過中央的人事“只進不出”,在這個問題上要聽安排,顧大局。
1980年,十一屆五中全會召開前,中央派宋任窮、王鶴壽找紀登奎談話。兩人代表組織向紀登奎進行了表揚:你是很有能力的干部,來中央以后,我們聽說百分之七八十的中央文件都是你主持起草的……
但是,為了完成十一屆五中全會制定的調(diào)整政治路線、思想路線和組織路線的任務,改善黨的領導,他們也和紀登奎談到了辭職的問題,紀登奎聽后立即表示:我服從中央安排,同意主動辭職。
十一屆五中全會上,中央批準了汪東興、 紀登奎、吳德、陳錫聯(lián)的辭職請求,免除或提請免除了他們所擔負的黨和國家的領導職務。
1982年,中央安排紀登奎到國務院農(nóng)村發(fā)展研究中心做農(nóng)村政策調(diào)研,紀登奎的職務是“部級研究員”。
據(jù)紀坡民回憶,父親退休之后,曾想過要寫兩本回憶錄,一本是他個人的歷史,一本是他來到北京后的經(jīng)歷,但是由于他年紀還不算太老,就沒有盡早動筆。結(jié)果誰知道,在1988年7月13日晚上,紀登奎因心臟病突發(fā),在北京逝世,那兩本回憶錄就再也未能完成了,不得不說這是一個歷史的遺憾。
特別聲明:本文禁止任何形式的搬運轉(zhuǎn)載,一旦發(fā)現(xiàn),必將追責!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