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報-中工網記者 劉兵 通訊員 吳曉云
4月28日,由中能建裝配式建筑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投資建設運營的山西大同千萬噸級煤矸石綜合利用項目正式開工。這一項目對深入落實國家能源安全新戰略以及全面節約戰略,著力暢通資源循環利用鏈條,推動煤矸石工業固廢資源建材化、規模化、高值化利用,助力無廢城市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在山西大同,連綿的矸石山與悠悠煤海形成鮮明對比,作為煤炭開采的伴生物,煤矸石長期堆積不僅占用土地,更會引發自燃、揚塵、水體污染等一系列環境問題。數據顯示,我國煤矸石堆存量已超70億噸,年新增5億噸,但綜合利用率不足60%,成為制約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生態包袱”。
面對這一挑戰,中能建裝配式建筑產業發展有限公司在山西大同啟動全國首個千萬噸級煤矸石綜合利用示范項目,通過“1267”科創實踐,即一次破碎篩分、兩次光電分選、六大模塊協同,最終產出七大類高附加值產品,科技賦能“吃干榨凈”,真正實現“變廢為寶”。作為國內首例千萬噸級綠色建筑產品開發及煤矸石綜合處置一體化項目,該項目的實施將徹底改變傳統處置模式,為全國煤矸石治理提供可復制、可推廣的“能建方案”。
據悉,該項目的核心競爭力在于其六大創新技術,其中多項為全球或國內首創。例如,首次借鑒鋼鐵行業帶式焙燒技術,研制出陶粒規模化生產首臺套裝備,大幅提升生產效率;人工智能光電分選技術可在毫秒間精準分選煤矸石成分,效率遠超傳統人工分揀;全球首創的“X光+電磁波”技術,成功攻克高嶺巖礦物除鐵難題,提升產品純度。
此外,微米顆粒懸浮態煅燒技術可實現99.5%的脫碳效能,而綠色建筑結構保溫一體化技術則為裝配式建筑行業帶來革命性突破。這些技術不僅實現了固廢資源循環利用,更推動了多個關聯產業向綠色化、高值化升級。
“從‘生態包袱’到‘綠色財富’,我們的目標不僅是治理固廢,更是打造一條可持續發展的全新路徑。”項目負責人表示,“未來,每一塊煤矸石通過科技創新,都將成為綠色建筑的重要‘基石’。”該項目負責人表示。
目前,中能建裝配式建筑產業發展有限公司正將“大同模式”向其他煤矸石集聚區推廣,并探索在建筑、交通等領域的更廣泛應用。隨著“雙碳”目標的推進,煤矸石資源化利用將成為綠色經濟的新增長點。
來源:工人日報客戶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