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年華為突然出手,5G-A、鴻蒙、昆侖玻璃,接連三板斧,讓整個國產手機圈瞬間變天了。原本靠著華為開放專利“白嫖”的日子到頭了,一場深藏多年的暗戰,終于撕破了最后的溫情面紗。
從2015年開始,華為一邊扛著外部打壓,一邊主動以極低的價格開放5G、鴻蒙等核心專利。
那時的華為,是真心想推動國產科技集體突圍,哪怕只收一塊錢授權費,也甘愿分享衛星通信、玻璃工藝、射頻天線這些技術,只為了大家能抱團過關。可是,理想很豐滿,現實卻太骨感。
這些年里,一些廠商不僅沒有在華為的基礎上加碼研發,反而心安理得地吃起了免費的午餐。
更有甚者,一邊高喊著“支持國產”,一邊在背地里多次申請“華為專利無效”,試圖把華為十八年磨一劍的成果變成自己嘴里的“無效資產”。
更離譜的是,有廠商直接抄襲華為射頻方案、模仿Flyme系統UI設計,官司打到手軟,只為了少交點專利費、多賣幾臺機器。
最扎心的,還得是華為遭遇制裁時的那一幕。昔日拿著華為技術扶持的同胞企業,轉頭就倒向高通、三星,用著華為的專利,反過來擠壓華為的生存空間。
歐洲有手機品牌因擅用華為專利被罰得傾家蕩產,國內也有大廠連夜在廣告牌上鏟掉5G字樣,只為躲避訴訟。這一樁樁一件件,把華為當年那點初心踩得稀碎。
所以,2025年華為突然收緊專利,一點都不意外。5G標準必要專利授權費漲到每臺2.5美元,鴻蒙生態核心模塊的授權價格直接翻了五倍。
看似苛刻,其實比起高通、諾基亞高出三倍的收費標準,華為的定價仍然克制。
而且,華為不僅鎖住了外部授權,內部供應鏈也徹底上了防護網:麒麟芯片的設計文件加密到了連代工廠都無法接觸核心參數的地步;昆侖玻璃的生產線物理隔離,連溫控曲線都成了機密。
這一波專利收緊,最先感受到疼的,還是那些過度依賴華為的國產手機廠商。
某大牌新旗艦機直接砍掉了23%的高端功能,衛星通信、可變光圈這些原本能拿出來炫耀的賣點,一夜之間消失得無影無蹤。更慘的是中小廠,面對要么漲價30%、要么淪為千元機的兩難選擇,只能咬牙割肉。
不過壞消息里也藏著好苗頭。
小米立馬把2025年研發預算拉高到500億,全力沖刺自研芯片;OPPO、vivo的馬里亞納X、V系列芯片加速迭代,雖然暫時還有2-3代的差距,但至少開始走上了自己的路。
而那些過去七成賣點都靠華為技術堆砌的中小廠,終究被甩下了轉型的列車。
有人質疑,華為是不是在搞“專利霸權”?
但在我看來,這反而是給整個行業敲響了警鐘。靠著法律上的小聰明,不可能真正做強;只有握住屬于自己的技術,才是立得穩、走得遠的硬道理。
正如歐洲統一專利法院剛剛受理華為起訴聯發科的案件——專利,才是企業穿越周期的真正底牌。
今天,華為關上了一部分門,也為國產科技打開了新的窗口。問題是,接下來誰能挺直腰桿走下去?
你覺得,國產科技的未來,該靠誰來托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