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碼仰韶文化的現代守護方程式
河南澠池:協同文物保護部門
解決文物古跡保護難題
春日的河南省三門峽市澠池縣仰韶村遺址,絳色的文化土層清晰可見。幾名檢察官正在檢查土層修復情況——這是記者日前走訪仰韶村遺址核心保護區時看到的場景。
1921年,仰韶村遺址進行第一次考古發掘,標志著中國現代考古學的誕生,發現并命名了中國第一支考古學文化——仰韶文化。當那些7000年前的彩陶殘片呈現在世人面前,法律監督如何為文明根脈構筑司法屏障?檢察履職又該怎樣解碼歷史文化遺產的現代守護方程式?
破解文物勘探資金不足難題
“仰韶村遺址的發現,將中國史前社會發展史向前推了2000多年,填補了當時對中國沒有新石器時代的認知空白……”前往仰韶村遺址的路上,澠池縣檢察院公益訴訟檢察部檢察官彭江波同記者講起了這片遺址的歷史文化價值。
“文物保護專業性很強,對相關知識一知半解可不行。”作為本地人,彭江波對這片土地有著深厚的感情。
2021年10月17日,仰韶文化發現暨中國現代考古學誕生100周年紀念大會在三門峽市召開,習近平總書記發來賀信,強調要“更好展示中華文明風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作出新的更大貢獻”。這讓包括彭江波在內的很多三門峽人燃起對仰韶文化的濃厚興趣。同時,當地檢察官也在思考,身處仰韶文化的命名之地,能為這片歷史文化熱土做點什么呢?
2022年11月,澠池縣檢察院與該縣文化廣電和旅游局會簽了《關于建立文物保護檢察公益訴訟工作協作機制的意見》,雙方明確建立日常聯絡、信息共享、線索移送等工作機制。“從那時起至2024年6月,我們會同文物部門對全縣31處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進行梳理,查看12處可能存在保護不力情況的文物,逐步達成了穩定現狀、防止損害擴大、分批修復的文物保護協作共識。”澠池縣檢察院檢察長楊瓊告訴記者,檢察機關主要通過監督辦案和開展協調工作,推動解決文物保護難題。
澠池縣歷史悠久,地下文物資源豐富,考古勘探是城市建設中不可逾越的“文明紅線”。然而,2022年9月,澠池縣檢察院在開展文物保護專項監督中發現,轄區土地出讓項目未將文物考古調查勘探費用納入土地成本核算,導致考古經費長期處于“饑渴”狀態。
“文物勘探是守護歷史文脈的第一道防線,資金缺口直接影響勘探進程。”彭江波舉例解釋:比如某建設項目因資金短缺,考古隊進場延遲,其間施工方擅自開挖,導致勘探現場受損,文物保護陷入被動局面。
2022年9月,澠池縣檢察院向該縣自然資源局制發檢察建議,依據文物保護法和省級規范性文件的有關規定,建議該局及時將文物考古調查勘探費用納入土地出讓成本,并建立長效協作機制。
“檢察監督不是找麻煩,而是幫我們系好依法行政的‘法治紐扣’。”澠池縣自然資源局相關人員表示,他們已經按照檢察建議要求,將文物考古調查勘探費用全面列入土地出讓成本,截至目前已列入和征繳近500萬元。
保護仰韶村遺址文化土層
2023年6月初,澠池縣被連日的陰雨籠罩。不久,有群眾向澠池縣檢察院反映稱,仰韶村遺址核心保護區內的仰韶村遺址文化土層展示區頂部漏雨,情況不容樂觀。
彭江波和同事們迅速趕到現場,眼前的景象讓人擔憂:文化土層展示區因遭受雨水浸泡存在脫落坍塌風險。
負責仰韶村遺址日常管理的工作人員介紹,早在1961年,仰韶村遺址就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后為了保障考古發掘工作正常進行,文化土層上方蓋起了一座U型保護房。
“近年來,三門峽地區夏季降雨量較大,原有的保護措施覆蓋面積有限,已經不能適應保護需求。我們調查后認為,澠池縣文化廣電和旅游局作為仰韶村遺址管理與保護的責任主體,其采取的保護措施未能全面避免損害發生,致使社會公共利益受到侵害。”彭江波告訴記者。
2023年7月10日,澠池縣檢察院對仰韶村遺址文化土層文物保護案立案。得知這個情況,該縣文化廣電和旅游局主動聯系檢察院,表示愿同檢察機關開展磋商,有效解決文物保護問題,并提及其在2023年4月就已委托第三方設計公司制定了新的U型保護房設計方案。
“一方面,考古隊尚在文化土層頂部開展考古發掘工作,保護措施需與考古發掘計劃協調;另一方面,新的設計方案需層報國家文物局征求專家意見,審批通過后才能施工。”該局負責文物保護工作的工作人員詳細說明了工作進展。
遺址保護刻不容緩,考古發掘更要穩步進行,如何平衡?
辦理過多起文物保護公益訴訟案件的彭江波,總結了自己的經驗:“發現問題后,不能輕易下結論,應當認真聽取專業人士的意見,在盡可能的范圍內提出解決方案,讓整改措施更有科學依據和針對性。”
澠池縣檢察院檢察官查看仰韶村遺址文物保護標志。
鑒于現有U型保護房存在排水不暢、通風不佳等問題,且修復工作預計耗時較長,2023年7月28日,澠池縣檢察院向該縣文化廣電和旅游局制發檢察建議,督促其積極推進仰韶村遺址文化土層展示區修復方案的審批工作,盡早委托有文物保護工程資質的單位開展修繕工作,同時加強對遺址保護風險的排查。
兩個月后,該局回復稱已加強對仰韶村遺址保護的風險排查,同時委托有關機構對新設計的U型保護房進行檢測鑒定,檢驗完畢后將即刻提交國家文物局審批。
記者日前在仰韶村遺址文化土層展示區看到,土層下方漏雨位置已經完成修補,掉落的渣土也已清理。澠池縣文化廣電和旅游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2024年11月,國家文物局批準了U型保護房考古發掘計劃,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項目建設區開展全面考古工作,進一步明確地下遺跡的分布情況、性質和價值。
“我們從國土資源部門了解到,新的U型保護房用地正在實施土地預征收,完成后即可上報,預計于今年9月取得河南省政府批復。”彭江波說。
凝聚傳承文明密碼的合力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珍貴文化資源,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實物見證。當7000年前的絢爛彩陶與新時代的“檢察藍”相遇,文明傳承的密碼在司法守護中續寫。
近年來,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了多批文物保護領域典型案例,旨在強化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的司法監督,推動法治化治理。今年3月1日,結合新修訂的文物保護法,。
“通過學習研討最高檢發布的指導性案例、典型案例,我們拓寬了工作思路。”楊瓊告訴記者,澠池縣檢察院在持續督促相關部門依法履職盡責的同時,將更加注重與文物保護部門的協同配合。“下一步,我們還要持續加大對破壞文物行為的打擊力度,同時在傳統村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積極探索。”楊瓊說。
代表點評
以法治力量筑牢文化保護堤壩
全國人大代表
三門峽黃河明珠(集團)有限公司
生產計劃部副經理 寧建華
我見證了檢察機關保護仰韶文化遺址的案件,高度認可檢察機關的履職擔當和主動作為。
遺址文化保護是一項系統工程,希望能夠建立文物、水利、環保、檢察等多部門共同參與的保護機制,讓守護仰韶文化成為黃河兒女的共同信仰。我們既要保護好陳列在廣袤大地上的文化遺產,更要讓延續千年的文明之火傳下去。期待檢察機關持續以法治力量筑牢文化保護堤壩,讓仰韶彩陶上的古老紋樣永遠映照在黃河奔騰的浪花里。
來源:檢察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