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西安5月7日電 (李一璠)“在全球化的城市競爭中,文化遺產成為彰顯城市特色的關鍵因素。如何將城市生活與文化遺產、考古現場相結合,為城市發展賦能,成為人們關注的重點?!蔽靼步ㄖ萍即髮W建筑學院教授劉克成向中新網記者說。
近年來,地鐵空間與考古遺址、文博展覽融合的案例頻現,如香港地鐵宋皇臺站的“文物館”、西安地鐵六號線的“鐘樓·拾光”古井展示區等,將歷史遺跡與現代交通樞紐完美結合,讓行色匆匆的乘客在不經意間與古老故事相遇。
為何越來越多考古遺址走進公共空間?這對考古遺址活化利用有何啟示?對當地文化遺產保護又有怎樣的重大意義?記者近日專訪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劉克成和常海青,圍繞考古遺址融入城市公共空間展開深入交流。
劉克成稱,改革開放初期,住房問題是人們生活的首要難題,遺產保護與經濟發展、城市建設之間存在一定矛盾。近年來,隨著中國城市飛速發展,各地經濟水平顯著提升,人們對文化的需求愈發強烈。
西安地鐵規劃建設初期,由于線路要穿越老城區,可能會對文物古跡造成破壞,這引發了諸多專家的質疑與擔憂。常海青帶領團隊率先在國內開展針對地鐵線網規劃、建設規劃及施工實施各階段工程項目的文物影響評估系列研究,并將研究范圍拓展到與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密切相關的一系列文化遺產對象,繼而承擔并完成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課題。
常海青分析說,地鐵極大地方便了公共出行,為現代城市發展提供強大動力,但西安地下文物遺存情況復雜,如何有效預判工程規劃設計對文物的影響是關鍵,“當時,我們參考了很多國外先進案例,像希臘雅典的地鐵建設,在嚴謹細致的考古挖掘基礎上進行地鐵站場設計,把考古現場、文物展示巧妙融入其中。不過這一過程也面臨工期漫長等問題?!?/p>
基于陜西省古跡遺址保護與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長期的文物古跡及歷史城市保護實踐與研究經驗,常海青教授團隊構建了一套符合中國國情的地鐵建設項目文物影響評估體系和評估標準。通過協調不同領域專家,整合專業知識,成功建立起高效快捷的評估方法框架,為西安市地鐵線網規劃及地鐵四號線等相關工程提供有力技術支撐。
“這一過程充滿探索與創新,最終在保障文物遺址安全的前提下,實現地鐵工程與古跡保護、現代城市生活在公共空間的和諧共生與有效融合?!背:G嗾f,目前公共空間里的遺址展示大多還處于基礎階段,僅靠簡單的圍欄保護和說明牌介紹。如何讓遺址展示更生動有趣,吸引更多人主動探尋考古遺址背后的故事,是一項復雜艱巨的系統工程。
圖為孩童在明德門遺址保護展示區內嬉戲。(西安建筑科技大學供圖)
此外,講述遺產考古和保護歷程的故事也不可或缺。這涵蓋考古中的趣事以及遺產保護過程中積累的科學經驗和采用的先進方法等。通過傳播這些內容,可以激發民眾保護遺產的自覺性,并借助文創產品等多樣形式,進一步拓展展示內容,讓遺產保護理念深入人心。
近年來,劉克成帶領陜西省古跡遺址保護與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積極探索考古遺址保護展示與城市公共空間的融合路徑,開展了一系列激活城市生活的文化遺產保護實踐活動。
例如,明德門遺址保護展示工程將遺址的保護、展示與標識作為一個整體,在妥善保護遺址的同時,展現唐代盛世形象,在現代城市建筑背景下凸顯歷史地標的存在,體現遺址保護的真實性與完整性原則。該項目建成后,成為民眾活動的熱門區域。
“未來要持續強化對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視,從政策制定、資金投入到人才培養,給予全方位支持保障;文物古跡的保護、展示、利用是多學科綜合領域,并非僅靠建筑學,城鄉規劃學、考古學、歷史學等多學科都與之緊密相關,需要更多專業人員參與,匯聚各方智慧力量,推動文化遺產保護事業取得豐碩成果?!眲⒖顺烧雇?。(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