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回憶的記事本,鹵泊灘的春天曾是最寂寞的。
陜西省蒲城縣常家村的千畝鹽堿地,地處鹵泊灘腹地,“往下挖一米就冒水”的特殊地質,在地表常年泛著刺眼的“白霜”,宛如大地結著一層難以消融的傷疤。這片土地的痛,深深刻在54個村莊的記憶里。
如今的鹵泊灘,四月是金黃花海,六月是收割交響。
“兩畝地榨了400斤油,抵得上過去十年鹽堿地的收成!”見到記者,70歲的陜西省蒲城縣荊姚鎮常家村村民冉拴茍滿臉笑意地對記者說道。誰能想到,這位與土地“搏斗”半生的老人,會親眼見證曾經“夏秋水汪汪,冬春白茫?!钡幕臑?,變成如今香飄千里的 “聚寶盆”。
鹽堿地的嘆息
“挖一鍬就見水,種一茬虧一茬。種小麥像插秧,收玉米像收蘆葦,折騰十幾年,賠進去的種子錢都能蓋間房!”常家村黨支部書記常衛平指著如今連片的油菜田回憶,過去這里白堿覆地,只長鹽蓬草。渭南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高級農藝師李崗濤初到村上時,眼前千畝撂荒地的景象深深刺痛了他的心:“老百姓試遍法子,換種子、加肥料,可莊稼苗總像得了‘軟骨病’,稀稀拉拉趴在地里,怎么都長不起來?!?/p>
一粒種子的逆襲
轉機出現在2018年秋,希望藏在兩袋種子里。
曾經在常家村駐村扶貧的李崗濤,從陜西省雜交油菜研究中心專家董育紅手中接過“秦優1618”新品種,興奮地介紹:“抗鹽堿、宜機收,畝產可達600斤!”然而當他勸村民試種時,得到的是質疑的回應:“鹽堿地能開花?除非太陽打西邊出來!”
“死馬當活馬醫!”70歲的老農冉拴茍站了出來,成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他在5分試驗田里,按照指導密植、晚收。
翌年六月,冉拴茍的試驗田迎來奇跡——密匝匝的油菜莢壓彎枝頭,竟打下300斤菜籽?!罢コ龅挠徒瘘S油亮,香得能蘸饃吃,城里超市都搶著要!” 冉拴茍逢人便夸,眼里滿是自豪,他的成功也徹底點燃了全村人的希望,大家紛紛加入試種的行列。
從試驗田到產業鏈
如今的春天,鹵泊灘已成為網紅打卡地。無人機航拍下,4000畝油菜花海如金色地毯般鋪展,吸引著無數游客前來觀賞;收割季時,智能農機穿梭其中,20分鐘就能收完一畝,收獲的菜籽直接送往加工廠,提煉出濃香四溢的食用油。
“原來的撂荒地現在每畝承包價漲到800元!”常家村村民冉如慶笑著算賬,“8畝油菜穩賺8000元,比打工強多了?!备钊梭@喜的是,油菜秸稈還田后,土壤鹽分下降了17%,曾經貧瘠的土地正逐漸恢復生機,向著肥沃轉變。
科技點亮希望
如今,鹵泊灘搖身一變成為“露天實驗室”??蒲袌F隊在此培育出更多耐鹽堿品種,李崗濤的“鹽堿地全程機械化種植體系”更是入選省級重點項目。
“油菜不僅能產籽榨油,還能制作綠肥改良土壤,是修復改良鹽堿地的理想作物?!标兾魇‰s交油菜研究中心副主任董育紅研究員謙虛地說,“要實現讓土地從‘白堿灘’變成‘聚寶盆’這個目標,我們還需要在品種選育到精深加工等方面持續發力,真正將‘一朵花吃干榨凈’?!?/p>
董育紅的初心,助推了科技與土地的“雙向奔赴”,這與即將召開的第七屆全國(楊凌)油菜科技大會“油菜科技創新、產業提質增效” 的主題遙相呼應。
5月8日,在第七屆全國(楊凌)油菜科技大會上,“油菜全價值鏈增效計劃”將精彩亮相,讓我們共同期待,看科技如何繪就更加燦爛的豐收畫卷!
記者手記
從“不毛之地”到“金色油罐”,鹵泊灘的蛻變印證著“向科技要油”的真理。第七屆全國(楊凌)油菜科技大會召開在即,這場“點堿成金”的實踐,正是對大會主題最生動的注解——當創新種子遇上奮斗熱土,希望的田野永遠不負耕耘。
編輯|高瑜審核|趙允
來源| 農業科技報
作者| 閆瑜濤 、胡海飛、王海濤 、劉印
微信號:yanglingcaf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