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商報(記者 雷珂馨 文/圖)智能座艙系統與乘客開啟擬人化對話,為乘客提供豐富的車內交互與娛樂體驗;人形機器人以流暢且精準的姿態開展導購服務,為觀眾細致介紹車型亮點……在2025年上海國際汽車工業展覽會(以下簡稱上海車展)的展館內,這樣的智能化場景隨處可見。
這場以“擁抱創新,共贏未來”為主題的科技盛會,不僅全面呈現了汽車產業從電動化向智能化方向演進的發展脈絡,更揭示了AI技術對汽車行業生態重構的深遠影響。在機遇與挑戰交織的浪潮中,汽車企業、科技公司與產業鏈上下游正加速探索未來出行的無限可能。
在2025上海車展現場,觀眾正體驗智能交互技術。
智能化技術站上新高地
人形機器人、飛行汽車等產品作為科技與創新融合的典型代表,憑借其前沿的技術與獨特的魅力,成為本次車展的焦點。
步入展區,觀眾首先被“動起來”的科技所震撼。在小鵬汽車展臺前,人形機器人IRON可以與觀眾進行碰拳互動,還能做招手、打招呼、點贊等動作;奇瑞汽車的墨茵機器人化身導購,向觀眾介紹飛行汽車的參數,其機械臂能夠精準完成遞送飲料等動作,引得人群陣陣驚嘆。
飛行汽車則成了展區里另一個吸引關注的“人氣王”。小鵬匯天的分體式飛行汽車“陸地航母”通過折疊設計實現陸空形態切換,預計2026年可交付首批用戶;奇瑞汽車自主研發的三體式復合翼飛行汽車,展現了未來出行的創新理念;廣汽高域飛行汽車推出的多旋翼飛行汽車GOVY AirCar凸顯場景靈活性,計劃于年內開啟預訂;中國一汽也帶著分體式飛行汽車紅旗“天輦1號”亮相車展,將于今年實現首飛。
在產業鏈具備優勢的大背景下,相關政策正推動企業加速布局“飛天”賽道。中國民航局稱,2025年,我國低空經濟的市場規模將達到1.5萬億元;到2035年,這一市場規模有望攀升至3.5萬億元。
這些新銳產品的背后,是AI技術與汽車工程的深度融合。人形機器人需要AI大模型支撐自主決策與交互能力,飛行汽車的運作則依賴高精度導航與多模態感知系統。
小鵬汽車董事長兼CEO何小鵬表示:“十年前,新能源汽車在車展上尚處于新興階段,屬于較為新穎的事物;如今,它已成為車展中的絕對主力品類。我認為在下一個十年,人形機器人、飛行汽車等產品也將逐步增加在車展中的曝光度,越來越多地出現在車展現場。”
AI重新定義“人車關系”
作為全球汽車產業的風向標,本屆車展聚焦智能網聯技術的突破性進展,全面展現了汽車從“交通工具”向“智能移動終端”的轉變。各大車企紛紛在智能化賽道上加大投入、積極競爭,AI技術正在逐步重塑并重新定義“人車關系”。
比亞迪推出“天神之眼”駕駛輔助系統及“靈鳶”智能車載無人機系統,推動智能網聯車型價格下探至20萬元市場;大眾汽車集團發布了專為中國復雜多樣的路況打造的高級駕駛輔助系統,計劃于2026年應用于全新智能網聯車型;華為鴻蒙智行通過全系車型的展示,呈現了其在智能安全領域的技術突破。
盡管技術發展突飛猛進,但是自動駕駛事故責任的界定等安全問題依然備受關注,智能化產品的商業化進程也面臨著政策空白這一難題。
2月25日,工信部和市場監管總局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智能網聯汽車產品準入、召回及軟件在線升級管理的通知》,要求汽車生產企業明確系統功能邊界和安全響應措施,不得進行夸大和虛假宣傳,嚴格履行告知義務,切實擔負起生產一致性和質量安全主體責任,切實提升智能網聯汽車產品安全水平。
近期,華為聯合多家車企發起倡議,強調“智能網聯汽車產業要實現長遠發展,絕不能背離安全這一初衷。”與此同時,小鵬汽車也宣布啟動AI輔助駕駛安全訓練營等活動。這意味著,推動行業建立統一的智能駕駛安全標準將成為智能駕駛領域未來發展的重點。
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表示:“從飛行汽車的概念驗證到機器人服務的商業閉環,從單車智能到車路云協同,本次上海車展不僅展示了前沿技術,更構建了一個‘智聯生態圈’。AI技術推動汽車產業邁向‘移動智能終端’是大勢所趨,但要實現這一目標,未來需進一步強化車路協同基礎設施,完善法規與用戶教育,以實現‘人—車—路—云’生態協同,為產業發展創造良好的政策環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