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直被認為是牢不可破的中俄能源合作,現在卻出現了意想不到的變化。
中國、俄羅斯以及蒙古國三方圍繞“西伯利亞力量2號”天然氣管道項目的微妙互動,正在引起國際能源市場的廣泛關注。
?——【·中國否定俄羅斯的妥協方案·】——?
最新消息表明,中國駐俄特使張漢暉明確指出,通過哈薩克斯坦從俄羅斯進口更多天然氣的計劃并不現實。
原因非常直接:現有管道已經處于滿負荷狀態,而新建管道則成本過高。
這一表態無疑給俄羅斯帶來了不小的打擊,要知道,自烏克蘭沖突以來,俄羅斯在能源領域的處境可以用“十面埋伏”來形容。
歐洲這個傳統市場已經丟失,俄羅斯天然氣工業股份公司在2023年首次虧損約70億美元,預計2024年的虧損將擴大到100億美元。
在這種背景下,亞洲市場成為了俄羅斯的救命稻草。
更讓普京頭疼的是,幾個月前,另一條經蒙古國的“西伯利亞力量2號”管道計劃也陷入了僵局。
蒙古國新政府在制定2024至2028年國家行動計劃時,竟然將這一天然氣項目完全排除在外!原本希望通過過境費獲利的蒙古國,突然變成了旁觀者。
?——【·能源管道背后的地緣博弈·】——?
要理解當前的局勢,就需要回顧一下“西伯利亞力量”管道的歷史。
2019年12月,中俄第一條跨境天然氣管道“西伯利亞力量1號”正式投入運營,按照計劃將在2025年達到每年供應380億立方米的目標。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方面在2024年12月提前7個月完成了全線貫通工程,充分展現了對合作的高度重視。
然而,380億立方米遠遠不能滿足需求!對中國來說,能源需求持續增長;對俄羅斯而言,歐洲市場的巨大缺口急需填補。
于是,“西伯利亞力量2號”應運而生——
這條規劃中的管道將從俄羅斯亞馬爾半島出發,穿越蒙古國,年輸氣量高達500億立方米,幾乎相當于目前停運的“北溪1號”管道的能力。
實際上,這個項目早在2006年就有構想,當時被稱為“阿爾泰管道”,原計劃直接穿越中俄邊境。
但由于地形復雜、成本高昂,路線后來改為經過蒙古國,并在2010年代中期更名為“西伯利亞力量2號”。
2019年俄方正式啟動項目,2022年蒙古國甚至表示蒙古段有望于2024年開工。
然而,俄烏沖突徹底打亂了這盤棋局,俄羅斯與西方關系急劇惡化,不得不加速“向東看”的戰略調整。
而作為全球最大的能源消費國,中國在談判中的話語權顯著增加。
?——【·談判桌上的較量·】——?
能源合作的核心是什么?當然是價格!據報道,在談判過程中,中國最初報價每千立方米70美元,隨后調整至約100美元。
即便如此,這個價格仍然遠低于俄羅斯曾經向歐洲出售的250-300美元水平,但價格分歧只是表面現象,背后隱藏著更為根本的戰略利益差異。
對于俄羅斯而言,石油和天然氣行業貢獻了國家預算近一半的收入,失去歐洲市場的俄羅斯急需找到替代出口渠道以維持財政穩定。
而對于中國來說,情況截然不同:天然氣需求增長可控,接收液化天然氣(LNG)的能力顯著增強,更重要的是,綠色能源轉型正在穩步推進。
預計到2026年,中國的太陽能發電裝機容量將翻一番,達到1000吉瓦;到2030年,太陽能和風能的總裝機量可能突破3300吉瓦。
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在談判中的姿態自然更加從容,而俄羅斯則顯得愈發焦慮。
當談判陷入僵局時,蒙古國成為了最尷尬的局外人。
蒙古國作為中俄之間的內陸國家,長期以來奉行“第三鄰國”外交政策,試圖在大國之間保持平衡。
參與“西伯利亞力量2號”原本是增加財政收入、提升地區影響力的大好機會。
據估算,作為管道過境國,蒙古國每年可以獲得數億美元的過境費,同時創造就業機會,帶動相關產業發展。
然而,當蒙古國新政府公布2024-2028年國家行動計劃時,“西伯利亞力量2號”蒙古段突然被排除在外。
盡管蒙方解釋稱這不是單方面可以決定的事情,談判仍在進行,但國際分析人士認為,該項目已進入長期暫停期。
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普京不滿蒙古國日益傾向于美國的戰略,認為蒙古有意參與美國主導的印太戰略,挑戰俄羅斯在該地區的影響力。
這一地緣政治因素,可能比經濟考量更為重要。
?——【·普京另尋出路,中國靈活應對·】——?
面對談判受阻,普京開始尋找其他出路。
2024年12月底,俄羅斯副總理諾瓦克宣布啟動通過哈薩克斯坦向中國出口天然氣的項目,年輸氣能力高達450億立方米。
這一舉動被視為俄羅斯向蒙古國施壓的策略:不配合?還有其他選擇!不過,普京的這一招很快就遭遇了挫折。
本月中旬,中國駐俄特使張漢暉明確否決了哈薩克斯坦路線方案,同時強調已規劃的“西伯利亞力量2號”(經蒙古國)才是更好的選擇。
一方面否決替代方案,另一方面又重申對停滯項目的支持,這體現了中國在能源外交上的精明與克制,既不過度依賴俄羅斯能源,又不關閉合作大門。
中俄能源合作的變化,正在重塑歐亞地區的能源版圖。在失去歐洲市場后,俄羅斯不僅轉向中國,還積極尋求與其他亞洲國家的合作。
2022年2月,中俄簽署了建設“遠東之路”管道協議,作為“西伯利亞力量1號”的補充,計劃在2026年前達到年輸氣100億立方米。
與此同時,中國也在積極推動能源來源多元化。
除了從中亞國家進口天然氣外,還從澳大利亞、印尼、馬來西亞和卡塔爾等多個國家進口液化天然氣。
2023年,中國還表示支持建設“線路D”管道,這將是將土庫曼斯坦天然氣輸送到中國的第四條管道。
近期的政治因素也在影響中亞能源格局。
最新消息顯示,吉爾吉斯斯坦正在考慮減少對俄羅斯天然氣的采購,這也從側面反映了地區能源格局的變化趨勢。
“西伯利亞力量2號”的命運仍然充滿不確定性。從經濟角度來看,該項目對俄羅斯和蒙古國的吸引力遠大于對中國。
但在當前復雜的地緣政治環境下,是否推進不僅取決于經濟因素,還受到政治考量的深刻影響。
如果最終達成協議,該管道將顯著改變歐亞能源格局,成為俄羅斯能源出口的重要通道,也是中國能源安全的關鍵組成部分。
然而,即使是最樂觀的估計,該管道也需要5-6年才能建成,到2030年前后才能投入使用;屆時,中國的可再生能源生產能力可能已經大幅提升,對天然氣的依賴將進一步降低。
對于俄羅斯而言,項目不僅能帶來外匯收入,還能為國內鋼鐵制造商及相關承包商帶來訂單,加速遠東地區的經濟振興。
對于蒙古國而言,重新被納入將帶來可觀的經濟利益,但如何在中俄之間尋求平衡,避免過度依賴任何一方,將是長期面臨的挑戰。
參考資料: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