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廣州4月29日電 (記者 程景偉)“王子、質子、國王:南越明王和他的時代”展覽29日在南越王博物院(王墓展區)開幕。該展覽將持續至8月20日。
第二代南越王趙眜的遺骸。南越王博物院 供圖
該展覽分為“南越王子”“長安為質”“南越明王”“南越鴻門宴”四個部分,通過廣東地區出土的160余件(套)漢代文物,結合文獻關于南越國的寥寥數語,以及近年來的重要考古發現成果,多維度呈現第三代南越王趙嬰齊的故事及其時代面貌,再現南越國中期嶺南地區逐步融入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歷史進程。
漢式銅鼎。南越王博物院 供圖
趙嬰齊(約公元前150年至公元前113年),南越文王趙眜之子,其一生歷經了王子、質子、明王三種身份的轉換。趙嬰齊統治南越時,政治上廣泛采納漢王朝的治理體系,經濟上積極引進中原先進技術。
陶屋。南越王博物院 供圖
南越王博物院此前已舉辦第一代南越王趙佗、第二代南越王趙眜的專題展覽。如果說趙佗是南越國的開創者,趙眜是南越文化的鞏固者,那趙嬰齊則是南越文化與漢文化深度融合的推動者。趙嬰齊豐富的人生經歷以及在任期間的一系列舉措,推動了嶺南地區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多方面與中原文化的深度融合,從而推動了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與發展。
此次展覽展出了趙眜遺骸,這是趙眜遺骸15年來首次展出。據介紹,墓主趙眜下葬時身著玉衣。經測定,其死亡年齡約在40歲至45歲之間。
六博棋、漢式銅鼎、越式銅鼎等漢代文物也在展覽中亮相。據了解,南越文王墓出土的4套六博棋具,漆木博局已朽,僅存棋盤金屬構件和30枚棋子,分為青玉、水晶、象牙3種材質。流行于中原地區的六博棋在嶺南的發現,反映了中原文化的傳播與影響。
鼎最早是一種用來煮食的炊器,后來發展成為國家政權的象征,所以有“一言九鼎”“問鼎中原”的說法。南越文王墓共出土銅、鐵、陶鼎51件,其中青銅鼎36件,當中又有4件漢式銅鼎和3個越式銅鼎的器身有“蕃禺”或“蕃”的銘文。“蕃禺”就是今天的廣州,它在秦朝時是南海郡的郡治,南越國時為都城。(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