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騫
在理論與現實之間:親屬網絡與兒童發展的思索之路
作者 | 張騫
作者單位 |西安交通大學社會學系
實證社會科學研究所
原文 |
拙作《親屬網絡視角下的兒童學業成就:影響機制與階層差異》有幸發表于《社會學研究》2025年第2期,非常感謝編輯部的精心打磨與外審專家的寶貴建議。得編輯部之邀撰寫此篇作者手記,得以梳理回望拙作的萌生與成長歷程,也與各位讀者分享一段學術旅途中的真實心跡。
一、現實啟示,理論思考
親屬網絡如何影響子代的發展,一直是我心中反復思考的問題。我對這一問題的關注源于家常閑談。在閑談中,我與家人時常聊起家里的某個親戚特別富裕,能夠為家族成員提供各種支持和幫助,如“祖輩出資為孫輩購置學區房”,或者“資助孫輩出國留學”等。當聊到某個學業出色的孩子時,我們也會聯想到其某位叔舅之輩,認為這位長輩天生便是“讀書的料”,順利考上名校,無意間樹立起后輩追隨的榜樣。這些故事雖是茶余飯后的輕松話題,但卻在我心中悄悄扎根,引發持續的思考。與此同時,近年來關于“90后”“00后”等年輕群體逐漸淡化親屬關系、出現所謂“斷親”現象的討論頻頻登上各大媒體平臺,引發公眾熱議。于是,一個現實問題自然浮現:在當代社會,親屬網絡是否仍對個體的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又是否在互聯網沖擊下正逐步式微?加之我長期關注青少年與兒童的教育發展問題,便順勢將目光轉向了親屬成員對兒童成長的具體影響。雖然兒童群體不能代表社會整體,但通過對這一群體的精細考察,我們依然能夠深刻揭示親屬網絡對個體發展的因果作用與機制。這種現實的思考猶如一粒種子,悄然埋藏在我的內心深處,等待著學術研究的悉心澆灌與探索。
日常“逛期刊”的習慣,亦成為激發理論靈感的重要源泉。我長期堅持瀏覽美國社會學三大頂刊——《美國社會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美國社會學評論》(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與《社會學年度評論》(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戲稱之為“3A大作”,并將閱讀過程趣味性地稱為“逛期刊”。2022年末,一次例行“逛期刊”中,我被兩篇文章深深吸引:一是2012年《美國社會學評論》發表的《擴大家庭與兒童的教育成功》(The Extended Family and Children’s Educational Success),二是2013年該刊發表的《祖輩效應與社會流動:來自英國出生隊列研究的證據》(The Grandparents Effect in Social Mobility: Evidence from British Birth Cohort Studies)。兩篇文章圍繞同一核心議題“親屬成員的社會經濟地位如何影響子代的教育成就和社會流動”展開深入探討,重新激活了我此前的現實思考。
基于這兩篇經典文獻及現實觀察,我開始深入閱讀大量中英文相關研究文獻,逐漸意識到當前研究有數個值得進一步拓展的方向。首先,大多數研究以代際流動為主線,過度強調親屬的社會經濟地位作用,而忽視了如親屬網絡規模等非地位特征的潛在影響。其次,親屬地位特征通過何種機制作用于子代教育成就,目前尚無細膩且系統的解答。再次,既有研究多重視祖輩效應,較少關注父輩同胞效應及二者之間的關聯性與異質性。最后,研究普遍集中在最終的教育和社會地位獲得上,較少探討親屬資源在教育過程中的作用機制。尤其在中國考試選拔體制下,學業成就是通向優質教育資源的第一道門檻,理解親屬資源如何影響學業成就,具有更為緊迫的現實意義。
二、大膽假設,小心求證
基于上述研究尚可拓展的空間,我決定首先明確親屬網絡對兒童學業成就的具體作用機制。然而,現有文獻并未給予清晰的回答,我只能在龐雜的理論脈絡中逐步梳理線索。閱讀文獻的過程,既痛苦又充滿樂趣。痛苦在于信息浩如煙海,時常迷失其間;樂趣則在于每一次抽絲剝繭、厘清思路的瞬間,總能帶來深深的成就感。
經過文獻閱讀與反復推敲,我逐漸提煉出兩條較為清晰的機制路徑:社會支持機制與價值觀形塑機制。具體而言,社會支持機制包括日常照料效應、互動支持效應與社會經濟支持效應;而價值觀形塑機制則涵蓋社會規范效應、社會示范效應與社會濡染效應。這兩大機制及六類效應,幾乎囊括了親屬網絡影響兒童學業成就的主要路徑。隨著機制的厘清,新的問題也浮現了:在現實生活中,社會支持機制與價值觀形塑機制到底哪一個更加重要?哪種機制在不同親屬關系中占據主導?令人遺憾的是,現有文獻對此幾乎未有系統探討。
結合文獻閱讀和現實觀察,我大膽提出了兩個假設:(1)祖輩網絡資源主要通過社會支持機制影響兒童發展;(2)父輩同胞網絡資源主要通過價值觀形塑機制發揮作用。其中,假設(1)主要基于演化論、社會交換理論和社會制度理論推導,而假設(2)則源自對現代化進程(如高等教育擴張、人口流動加劇、互聯網普及等)影響家庭內部關系變化的分析。此外,在查閱國外相關研究時,我注意到另一個引人深思的問題:親屬網絡資源對不同社會階層子代的作用是否存在差異?國際學術界已有“補償說”“倍增說”和“均等說”三種不同觀點,但這些假設是否適用于中國?又該如何理解中國親屬網絡對不同階層兒童的作用模式?結合中國特殊的文化傳統與制度環境,我大膽提出第三個假設:(3)隨著核心家庭階層地位的提高,親屬網絡資源對兒童學業成就的正向影響逐漸減弱,即親屬資源在低階層家庭中發揮更為重要的補償作用。
研究假設已然明確,接下來便是尋求恰當的數據來小心檢驗。幸運的是,全國性代表數據“中國家庭追蹤調查”(CFPS)正好收集了整個家庭成員及其父母、兄弟姐妹等親屬成員的教育、職業等詳細社會經濟地位信息,這種以家庭為基礎的整群抽樣數據,為本研究提供了難得且理想的實證條件。在數據處理與分析的具體過程中,我主要做了如下幾方面的工作。首先是數據的篩選與整理。出于因變量一致性的考慮,我選擇了2010年、2014年和2018年這三輪調查的數據,并將它們進行嚴格匹配與合并,最終獲得了5316份有效分析樣本。最為耗時且繁瑣的是,將兒童、父母、祖輩及父輩同胞的各類信息一一對應整合,在無數次校驗和修正后,數據終于成型。其次是模型構建與理論機制對接。由于六類具體效應難以直接測量,我退而求其次,提出了可操作的三類親屬資源指標:網絡規模(對應日常照料與互動支持)、社會經濟資源(對應經濟支持機制)和文化資源(對應價值觀形塑機制),據此明確了三大核心自變量,構建了本文的實證分析框架。最后,為檢驗親屬網絡資源對不同階層兒童的差異性作用,我構建了階層地位與親屬資源的交互項,細致驗證了補償假設。
三、同行評議,反復打磨
2023年5月底,文章初稿完成后,我隨即將其投至《社會學研究》。每一次面對外審意見,心情總是復雜的——既期待,又忐忑。外審專家總能以極高的專業水準,一針見血地指出文章的不足之處,這種“高處觀照”式的評議,無疑是促使作者快速成長、深度反思的最大動力。針對本文,外審專家提出了諸多修改意見,其中最具啟發性的寶貴建議在于以下兩個方面。首先,外審專家肯定了中介機制是本文最具創新性的貢獻,但指出需要進一步進行實證檢驗,以增強文章的說服力。其次,外審專家提醒本文可能存在遺漏變量問題,尤其是某些潛在因素可能同時影響親屬資源與子代學業成就,從而造成模型估計的偏誤。
面對這兩點中肯的批評,我認真思考、仔細推敲,力求在修改中給出盡可能扎實的回應。具體而言,我進行了以下努力。首先,為檢驗中介機制,我從CFPS2010年數據中仔細篩選出兩組關鍵變量。第一組是社會支持機制相關變量,包括家庭教育支出、家庭經濟保障狀況和親子互動頻率;第二組是價值觀形塑機制相關變量,包括兒童的自我教育期望、職業期望與對未來生活的信心水平。盡管這些變量無法完全覆蓋理論構想中的全部機制,但已能夠在相當程度上為機制檢驗提供有力支撐。其次,為盡可能降低遺漏變量的偏誤,我創新性地引入了“家庭智力水平”這一控制變量?;贑FPS數據中每位家庭成員的數學測試與字詞測試成績,我分別計算了各家庭的數學與字詞平均分,并整合成家庭智力水平指數,納入回歸模型,以部分替代難以直接測量的基因遺傳效應。此外,考慮到地區發展水平對親屬網絡和兒童學業成就可能存在共同影響,我還采用了省份固定效應模型,進一步控制區域性遺漏變量。至于為何未使用縣區或村居固定效應,原因在于CFPS樣本在縣區或村居層面的樣本量極小(有些甚至只有1人),容易導致估計不穩定甚至嚴重偏誤,因此謹慎放棄。
可以說,外審專家提出的這兩條意見,推動了本文在理論細化和方法嚴謹性上進一步提升。在反復打磨、逐條修改回應之后,我于2024年初提交了修改稿。令人欣慰的是,經同行專家再次審閱,本文的理論假設不僅經受住了檢驗,而且獲得了更為堅實的實證支持。當收到編輯部意見時,我剛剛抵達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進行學術訪問,時差尚未調整過來。紐約時間凌晨兩點,當人們沉浸于夢鄉時,我便早早起身,對著電腦屏幕開始逐字逐句地修改稿件。連續兩次,我都是從凌晨改到清晨,幾乎忘記了疲憊。但在那種昏黃燈光下與文字搏斗的夜晚,我并未感到孤單和痛苦。相反,每一次推敲,每一次潤色,都仿佛是與遠方的學術共同體進行一場跨時空的對話,這種精神上的充盈與滿足感,遠遠超越了身體上的勞累。2025年2月,文章進入了三校環節。編輯部老師認真地逐字逐句校對文章,幾乎每一處細節都不放過,與我多次溝通推敲措辭與邏輯。這種精益求精的學術態度讓我深受感動與啟發。也讓我更加清醒地意識到,一篇真正優秀的學術作品,絕不是作者個人孤軍奮戰的產物,而是作者、同行專家、編輯人員、乃至整個學術共同體共同智慧和心血的結晶。
四、論文發表,未竟議題
2025年3月,經過一年多的反復修改與耐心等待,拙作終于在《社會學研究》正式刊發。當收到論文刊登的消息時,我收到了許多老師和同學發來的祝賀與鼓勵。那一刻,心情自然是欣喜若狂的,但更深沉的情感,卻是感恩與敬畏?!渡鐣W研究》在中國社會學界,無異于一座巍峨的高峰。能夠在這座山峰上留下屬于自己的小小印記,固然令人欣慰。但攀登過后回望來路,更多的卻是深深的感激與謙遜。感謝西安交通大學社會學系,為青年學者營造了開放、自由而又嚴謹扎實的學術氛圍,讓我得以在“冷板凳”上沉潛多年,專注于真正屬于自己的學術探索。感謝導師在我成長路上不遺余力的悉心指導與鼓勵,總在我遇到疑惑與瓶頸時耐心點撥,引領我走出迷茫。也感謝每一位外審專家、每一位編輯老師,以極高的標準和細致入微的態度,推動著文章一步步走向更加成熟。學術,從來都不是孤軍奮戰的獨行,而是一場漫長而溫暖的集體接力。當然,論文的發表,并不意味著研究的終結。相反,它更像是一次暫時的駐足,回頭檢視自己走過的路,同時也遙望前方更遠的山峰。
每一位作者心中都清楚,哪怕文章最終發表了,仍然留有一些未竟的遺憾和待解的問題,拙作亦不例外。首先,由于數據的制約,本文尚未對具體的效應(如日常照料效應和社會規范效應等)進行直接細致的檢驗,期待未來有更多的研究者能夠找到合適的數據與方法,更加精確地揭示這些具體效應的作用機制。其次,親屬網絡資源(尤其是父輩同胞資源)如何影響個體最終的教育獲得與社會地位獲得問題,也亟需進一步地探討與分析。本文僅聚焦于親屬網絡對兒童階段學業成就的影響,未來如何將研究視野從學業成就延伸到教育地位獲得和職業生涯發展,仍有廣闊的探索空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