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片中華大地雖然歷經磨難,導致大量文物流失海外。但5000年文化畢竟太長,還有大量文物保存下來。而今天講的這些文物幾乎都經歷過九死一生,每件文物背后都有一段血淋淋的歷史。
第一件是華夏第一玉龍,目前存放于遼寧省博物館。當時一名姓張的農民在工作時遇到了一個樣子很奇怪的墨綠色物品,后被當地文化館工作人員一眼看中,以30元價格購買了它。最終鑒定這是新石器時代紅山文化的代表器物,正式名字為“玉豬龍”。
第二件是清明上河圖。非常幸運的就是此圖并沒有毀于戰(zhàn)火當中,而是被溥儀帶到了偽滿洲國。溥儀被俘之后,新中國文物專家在清理偽滿洲國文物時發(fā)現了清明上河圖,立刻便震驚世人,并將其印上了初中歷史教材。
第三是王羲之的寒切帖。當年溥儀被攆出紫禁城之外,寒切帖也就消失的無影無蹤,甚至一度有人懷疑會不會被馮玉祥私自竊取。
幸運的是上世紀60年代,有文物學家在天津一處收廢品戰(zhàn)中意外發(fā)現了寒切貼的身影。若不是專家的仔細,這寶物最終的命運就是化成紙漿,而現在,寶物已被存儲于天津博物館。
第4件是西周早期何尊。當文物工作者發(fā)現時,它正躺在廢品收購站中。據站長的介紹,這些廢品將會很快被送到別處熔煉,這讓專家大呼幸運。
這件西周時期的青銅器被人當做了普通的儲糧罐,后來放在家中也嫌礙事,就賣到了廢品收購站。這座尊的問世讓人們能更了解西周文化,尤其是在這里發(fā)現了“中國”這兩個字,是古代對中國最早的記載。
第5件是商代犧首獸面紋銅尊,也是在廢品收購站時被發(fā)現。1962年時,一名考古專家像往常一樣到廢品收購站中淘寶,意外發(fā)現了這個青銅重寶。經過仔細研究后發(fā)現,該寶物已經被嚴重損壞,各種碎片到處都是。
通過修復專家的不斷工作,寶物終于被修復成如今的樣子。雖然還有一些碎片殘缺,但也能看出當年的風采。不這件銅尊,造型獨特,紋理精美,是目前發(fā)現的商代銅尊中最高大的一個,已經成為湖南博物館的鎮(zhèn)館之寶。
上面講的這些文物都一生歷盡坎坷,甚至即將被人重新熔煉做成紙漿或者化成銅水。但在當年文物工作者的努力下,這些文物又被意外發(fā)掘,并最終得到了它們應有的地位,也讓我們感受到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