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2025年護士執業資格考試第一輪結束后,多位考生反映“護資考了民法典”并引起關注。為何護士執業資格考試會涉及到《民法典》相關內容?《民法典》對護士工作能帶來哪些助力?
“提及《民法典》相關內容,對護士自身來講,可以規避風險,提升執業規范性,使護士明確法律邊界,減少職業風險,同時也能夠通過法律手段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對患者而言,護士的法律素養直接關系到醫療安全,能夠使患者獲得更安全的醫療服務、權益保障更充分,提高醫患信任度。”4月27日,醫法匯創始人張勇律師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北京協和醫學院衛生法與生命倫理學系主任睢素利告訴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如果醫務人員不了解相關法律規定,可能會在不知不覺中違反法律,侵犯患者權益,學法懂法不僅有助于保護患者權益,也是對自身職業的規范和保護。”
睢素利表示,《民法典》被譽為社會生活的百科全書,其中與醫療相關的內容眾多,涵蓋總則部分、人格權編以及侵權責任編中的醫療侵權等相關部分。“《民法典》在醫療領域的體現具體且細致。例如,在人格權方面,民法典強調對患者隱私和個人信息的保護尤為重要;在知情同意告知方面,以往對于手術、特殊檢查等,可能僅要求書面告知,但現在更強調具體說明并取得患者或近親屬的明確同意。”
根據《護士條例》,護士需遵守法律、法規及診療規范,涉及患者隱私保護、緊急救治義務、醫囑執行等,這些均與《民法典》中的醫療損害責任、隱私權保護等條款直接相關。張勇解釋,“通過考核《民法典》內容,確保護士在執業中能識別法律風險,例如正確處理患者隱私、規范病歷書寫、合理執行醫囑等,通過考核,護士能夠更好地理解醫療行為中的權利義務邊界,規避法律風險,同時提升患者信任和醫療質量。”
2024年5月8日,河南省舞鋼市人民醫院婦產科護士通過護理移動終端手機掃碼,查看患者病情、治療、護理等相關信息,并進行有效身份核對,確保患者安全。段泓濤攝
睢素利曾參與進行過一項調研,了解到目前醫學生的法制教育情況仍不到位。雖然有些學校開設了法律相關的課程,但多為選修課,必修課較少,醫學生接受的法制教育大多停留在觀念層面,缺乏與專業相關的普法知識。
“就像高考是中學教育的‘指揮棒’一樣,考試內容對醫學生的法律學習也有重要引導作用。如果在資格考試中增加《民法典》等相關法律內容,會促使醫學生主動學習,讓學校重視法律教育,提高醫學生的法律意識。”睢素利表示。
來源: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本文內容及圖片來源網絡,版權或知識產權歸原創者所有。除非無法確認,“醫務之聲”都會標明作者及出處。本平臺選用僅用于科普,不作任何商業用途。如有侵權煩請告知,我們會立即刪除并表示歉意。感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