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長銘,1956年3月出生,湖南湘潭人。第十一屆、十二屆全國政協常委、十一屆民盟中央常委、原北京四中校長;現任中國教育學會高中教育專業委員會理事長、北京金融街教育公司教育總監、北京金融街潤澤學校總校長,擁有“全國最牛的中學校長”、“全國最有魅力的校長”等稱號。
【正文】
我曾經在一所學校聽課,是一位年輕教師講的一節中規中矩的初中道德與法治課,主題是《我與集體共成長》。在講課過程中,教師準備了非常精美的PPT,然后讓學生做一些角色表演,提出一些問題,在課堂上對答、分析。下課后,這位教師征求我的意見。我說:你這節課上得非常好,材料也非常豐富,但還可以做一些改進。
在我看來,學生的成長不僅僅在課堂上,其實在課堂外的一些學習和活動中學生同樣能獲得很好的提升。所以我建議他以后再教這節課時,可以把學生分成小組,完成幾個任務。比如對于新集體,學生能不能制定一個班級公約,能不能制作班旗、班徽,讓每一個人都發揮主人翁精神,主動參與到集體的建設當中,為集體的建設做一些具體的工作。其實學生在設計班徽和班旗的時候,他們就要思考這個集體將來是一個什么樣的集體,就要考慮到個人的理想以及集體的愿景等,這些都是圍繞未來集體建設所展開的一種深度思考。
這樣的學習過程一般會包含組織發動、確立愿景、交流討論、思想碰撞等環節,每一個孩子都可能會從中找到自己的角色定位。擅長藝術設計的可以完成這方面的工作,善于組織的學生也可以發揮其長項,這就是一種任務驅動式的學習過程,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項目式學習。這樣的結果是能夠形成班級公約以及班旗班徽,這就使得每一個學生都參與到了具體、生動、活潑的學習活動當中。所以今天的教師必須認識到,課堂教學不僅僅局限于45分鐘的課堂。
好課是有共性的,但好課的標準不是唯一的。老師講得少的課是好課,講得多的是不是好課?學生練得多的是好課,練得少的是不是好課?課堂提問多的是好課,提問少的是不是好課?有討論的課是好課,沒有討論的課是不是好課?沒有簡單的答案。但課堂教學的確是可以評價的。既然可以評價,就一定有標準。我想,也許評價標準更應當是原則性的,而不必過于具體、細化和量化。我從聽課和評教中總結好課的共性,可以概括為“四有”,即有知識、有方法、有生活、有境界。
好課有“有知識”,這是最基本的要求。知識不是講得越多就越好,要講得精準、精練、精彩。少則得,多則惑。怎樣把握好這個度,取決于你對規律的把握和對學生的了解,知道學生的困惑在哪兒。
好課要“有方法”,或者說有思想。方法是解決具體問題的,思想是可以移植應用到其他領域、觸類旁通的方法,是認識和解決問題的普遍的方法。讓學生自己悟出方法和思想是教育者更高超的技藝。這與教師的學養有關,與教師對知識理解的深度、廣度和高度有關。
好課要“有生活”。僅僅把學知識與考試掛鉤是一種價值迷失。所以講課時,除了關注考試外,還要廣泛聯系與知識有關的生活現象和人類職業活動,要讓學生掌握知識的同時理解知識的意義與價值。
好課要“有境界”。北京四中的教育理念其中有一句“以境界提升境界”。一節好課展現的不僅是教師的口才和處理教材的技巧,還有教師的思想、情感、精神追求和人格魅力。境界反映了教師對待生活、社會和世界的態度,反映了教師的職業操守與職業精神,體現了教師對理想與崇高的追求。
有知識、有方法的課就算是好課了;如果有生活,那就更好了;如果講課能上升到精神層面,那就更不一般了。一線教師千萬不要認為這遙不可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