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大豐啟航第三幼兒園孩子做菜的視頻走紅網絡,會做多個硬菜的小朋友們被網友笑稱是“幼兒新東方師傅”“小廚神”,幼兒園則是“成都職業技術幼專”。那么,這是網絡段子還是幼兒園課程?課程設置有哪些考量?
4月25日,封面新聞記者探訪發現,這所幼兒園將廚房搬進課堂,托班幼兒已掌握剝玉米、切火腿技能,大班孩子能團隊協作完成香辣蟹、火爆肥腸等川菜制作,其課程體系引發教育界關注。
一、沉浸式廚房課堂:從剝毛豆到掌勺硬菜
上午9:30的"生活體驗課"上,8名大班學生正有條不紊地處理食材。孩子們系著迷你圍裙,戴著防護面罩,手持特制陶瓷刀精準剪開蝦背剔除蝦線,將土豆切丁、胡蘿卜切塊,整套動作行云流水。隨著熱油下鍋的滋啦聲,辰寶和安仔兩位"大廚"配合翻炒,十分鐘后,色香俱全的干鍋蝦便新鮮出鍋。
"我們根據年齡設置梯度課程。"馮園長介紹,托班幼兒從剝毛豆、豌豆起步,小班開始接觸塑料刀具切配簡單食材,中班可制作三明治等西式餐點,大班則系統學習川菜制作。園方特別定制了食品級陶瓷刀具,并配備防護面罩、隔熱手套等裝備,每道工序均有教師全程監護。
二、家校聯動的食育體系
課程設置暗藏教育巧思:每周的"今日菜單"由師生民主商議,涵蓋節氣時令與傳統文化。中秋做月餅、冬至包餃子、春節烹全魚,孩子們在灶臺間感知傳統文化。完成的作品除部分供師生品鑒外,多數成為教職工工作餐,確保"零浪費"。
"孩子現在能獨立做番茄炒蛋和煎蛋面。"家長鄭江展示著手機里兒子在家下廚的視頻。像多數家長一樣,他們會在周末創設"家庭廚房日",讓孩子復刻課堂所學。幼兒園定期舉辦食育講座,指導家長安全開展家庭烹飪教育,形成獨特的教育閉環。
三、專家解讀教育深意
"這是生活教育的創新實踐。"四川省社科院周萬茹博士指出,該課程精準把握學前兒童認知特點,將抽象概念轉化為多種可操作食育項目。孩子們在稱量調料時理解數學概念,在觀察食材變色中接觸物理變化,更在團隊協作中培養溝通能力。數據顯示,參與課程的孩子在專注力、手眼協調等方面較同齡人提升27%。
園方表示,這類生活體驗課,也不僅僅是烹飪,還有種植植物和飼養小動物等等。“我們會帶領孩子種植金桔、藍莓、櫻桃等水果,雖然種類不多,但希望盡可能為孩子們挖掘能接觸和認識大自然的空間。”至于烹飪課,考慮到勞作的強度,小班通常2周一次,大班則是一周一次。
這種"生活即教育"的理念,正為學前教育提供新的實踐樣本,那么你會讓孩子再這樣的幼兒園就讀嗎?更多關于大豐教育的話題,也歡迎進入大豐教育交流群,與其他家長們深度溝通,讓孩子的學習更上一層樓,添加大豐本地通微信(df12580)備注大豐教育既可以進入。
參考資料:
1. “6歲畢業3年廚齡”,成都一幼兒園變“新東方”技校,來自“封面新聞“
版權聲明:
本文由夜談哥結合DeepSeek整理,文中圖片來自夜談哥及封面新聞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評論自動精選,留言請注意法律法規。歡迎轉發分享,轉載改編請標明出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