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藍天保 編輯:馮曉暉
本系列發布九江文史類研究文章。歡迎投稿,稿件要求及聯系方式見自動回復。
本篇原刊于2015年版《百年蓮花池》,經政協潯陽區文史委授權轉發。
記得大約我10多歲時,九江市體育館(和中廣場北面)經常舉辦籃球、武術比賽活動,逢上年節還要進行舞龍、舞獅及武術表演。只要聽說有武術表演,我都會如約而至,場場不落。這也許是出于許多青少年所共同的喜愛,而我更多的,則是對武術的熱衷。
在眾多武術中,我比較喜歡的是劍術及單刀。那劍術姿態柔美,勢如游龍;那單刀纏頭裹腦,虎虎生風,而每次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則是硬氣功表演。表演者不僅棍棒刀槍不入,而且有許多絕技至今讓我難以忘懷。
令我記憶最深的應該是“頂心樁”表演。那位表演的好漢赤搏著上身,經過一番活動運氣之后,競將心窩頂在一個突起的硬鐵棍上(象節5寸左右的鋼筋),不僅旁邊的人可以任意用棍棒在表演者的身上敲打,而且能將心窩作磨心任意作圓周旋轉,甚至在他背上可以站著一個大人,任其在背上做任何動作,下面的人卻面帶笑容,若無其事。高潮時,弓起全場掌聲雷動,一遍喝彩。算算起來表演者心口在鐵棍上所承受的重量起碼有300多斤,再加上背上人那夸張的動作,所負荷的重量更大。
這可是實打實的真功夫,摻不得半點虛假。我打心眼里佩服。原來這便是董財喜武術世家表演的節目。自此,我更開始關注他們,并漸漸走進了董財喜武術世家,探尋董家那種高深莫測、如醉如癡的武術世界。
(一)
大約在清朝道光年間,湖北省黃梅縣小池鎮分路口建成村有一班舞槍弄棒的習武人群。在這一帶歷史上便有習武強身的優良傳統,那時岳家拳在黃梅當地流傳甚廣,因此,習武者基本上都是以練習岳家拳為主(這是岳飛子孫在這里留下的寶貴遺產)。
岳家拳以穩健,樁實為見長,主要套路有:“一字拳”“二梅花”“三門樁”“四門架”“五法”“六合”“七星”“八法”“九連環”“十字樁”。所有這一切都是在注重防守的基礎上,再尋求進攻,在進攻中帶有防守,在防守中包含著進攻,能一招變二招,招招狠毒,正所謂一步一個腳印,一招一個險棋,步步為營,招招致敵。
在眾多習武的后生中,有一個叫董家先的(董家太公,1843一1908年)習武時非常刻苦認真,而且對師父所教的一招一式都很仔細的琢磨領會,反復練習,直到學會為止。也是他對武術有著超人的悟性,很快便掌握了岳家拳所有套路,成了眾多后生中的佼佼者。又過了些年,原來的拳師們相繼老去。董家先便在村莊里挑起了習武授徒的重擔,擔負起了傳承岳家拳發揚光大的重任。
據老人們回憶說,由于董家先師父,為人誠懇,寬厚待人,所教的拳術在十里八鄉名氣很大,不僅本村的年青人愿意在這里習拳,不少鄰鄉外地的后生也會慕名而至,從師于董家先的門下。以至于董家門徒曾達千人之多,在整個黃梅縣也是赫赫有名,成了當地的武術名人。
(二)
進入光緒末年,董家另一個傳人董和茂,(董家祖父,1891一1960年),從父親董家先手里接過了傳授武術的教鞭。
董和茂自小聰明過人,習文斷字,走馬試槍,樣樣不落人后。為了提高武術技藝,他并不滿足現存岳家拳僅有的武術套路,固步自封,在現成的基礎上吃老本。為此十多年間,他走南闖北遍訪名師、鉆研武術技藝,在尋找中、偶然間遇上了一位奇人劉德勝(外號叫劉麻子)。此人祖籍山東菏澤仍是我國古代著名軍事家孫臏的故鄉,孫臏所創立的孫家拳在這一帶流傳甚廣。劉德勝對孫家拳研究頗深,勤學苦練基本功扎實。自小練就了身過硬本領。18歲那年因在家和歹人爭吵格斗,結果一招斃命,要吃官司只好潛逃在外,幾經輾轉,最后來到了湖北黃梅一帶。
據知情者回憶說,劉德勝初來黃梅時是在一座古廟中落腳。而這廟的主持僧人武功過人,日常練功時打糙板(用一寸左右的厚木板埋在深土中,板后面碼磚塊),力氣小的人打板子動都不動一下,只有力氣加到七、八百斤打板子才會彈動,發出銅錢的響聲(糙板背面掛著一串銅錢)。劉德勝出于好奇竟甩動屁股,把糙板銅錢打礙當當作響。老主持覺得奇怪,是誰有這么大的力氣能打響我的糙板,細問才知是劉德勝所為。老僧人慧眼識才,覺得劉是個習武的好苗子。自此劉又從師于老僧人門下,使劉的武術技藝又有了一次長足的進步。
后來劉德勝為了生計曾一度在一戶人家打過長工,夏天時天旱時常因搶水發生矛盾,這家主人家無男丁,只有一女,因此時常被人多勢強者所欺。那次劉見主人唉聲嘆氣。愁眉不展,問明原因是受人欺侮。
劉聽后安慰主人說:“放心,明天車水我一人去便可。”
第二天劉一人扛著水車來到塘邊,不料一下沖上來5位年青力壯的后生,不準劉車水否則不客氣,言語中后來舉腳相加要趕劉德勝走。劉見狀并不示弱,結果在格斗中他1人競打倒了5個人。要知道這5個人也都是學過武術的,沒有特別功夫,雙拳怎敵10拳。劉德勝這一出手,竟一下打出了名聲。
自此當地長者,便懇請劉教武收徒,從此劉德勝便開始了傳授武術的生涯。當然,自不必說,劉德勝順理成章地也成了當地的上門女婿。
董和茂正是遇上了這位武功出眾的奇人,并在劉的門下開始學習孫家拳。孫家拳和岳家拳相比,最不同點就是攻擊性強,放長擊遠,閃展騰挪,靈活自如,在搏擊中動作彪悍,氣勢威武。主要套路有一堂、二堂、三堂、四堂、五堂;一堂練、二堂練、三堂練、四堂練、五堂練,地盤、洪拳、九滾十八跌等套路,兵器武松有單刀、梅花雙刀、九節鞭、三節棍、樸刀、梅花槍、梅花棍等等,在對練套路中有:“單刀破槍”“對殺槍”“空手奪槍”“空手奪匕首”“二人對棍”“徒手對練”“擒拿格斗”等等。在硬氣功中多半以抗擊打為主,主要套路有“金槍刺喉”“頂心樁”“棍棒擊背”等。
董和茂本身有著扎實的岳家拳基礎,再加上孫家拳強悍的特點,所以兩者結合起來使得董家在武術拳法上有了全新的改進,既有穩固防守,又有兇悍進攻,既有上盤快擊,又有下盤勾踢,使武術有了更大實用性。因此,前來董家習武的人更是絡繹不絕,前后達數千人之多并不為過。
凡是習武的人往往都有跌打損傷的本領,而董家又是祖傳。平日里鄉親如有脫骨損傷之類,董家便會出手相幫,許多窮苦人家遇上這樣的事,董家不僅幫助治療,不收分文,而且還送醫送藥,救死扶傷。
經過歲月的洗禮,董家的傷科醫術也有了很大的提高。他們專治跌打損傷的名聲越傳越遠,以至許多九江人都會不怕路遠乘船過江到董家尋求治療。
慢慢九江來的人多了,董家人也認識到讓許多九江人乘船過江很不方便。于是從1955年開始董和茂便離開小池,來到九江老鐵橋頭的東面,租下一間座北朝南的門面,掛起了“祖傳傷科董和茂診所”的招牌。至今凡是九江上了年紀人都會記得老鐵橋頭董家的傷科診所,甚至在我的朋友中,就有不少曾在董家傷科做過推拿,貼過膏藥。
(三)
董家的另一個傳人董財喜,自小也從父親那里學到了一身過硬的武功。父親開傷科診所自己也不便摻和,長大后干起了駕船的營生。駕船行舟是很苦的行當,長年累月在外,風餐露宿,家里難得照應。
外在生意也不是很好,在1956年便下了船。正好九江濱興醫院傷科缺人,董財喜便來到這里當了傷科醫生。1962年才從父親手里接過了診所,自此鐵橋頭的診所便換成了董財喜的名字。
世代以來董家都有一條不成文的祖訓,那便是“做人要誠信禮貌,不可逞強好斗,要行得正、坐得穩。”董財喜不僅以這樣的祖訓要求子女,對自己的徒弟同樣也是這樣的要求,習武只為強身,不可逞強闖禍。因此,在他所收的徒弟中,為人都十分正派,沒有一個出外鬧事闖禍的,武德都很好。董的門徒眾多,各行各業都有,有的很有出息,他也從未以此炫耀,擺老資格。
在九江武術界董財喜也算得上是一個赫赫有名的人物,曾擔任過九江市武術協會副會長,多次擔任全省武術運動會裁判及全市武術比賽裁判。傷科醫術在九江也是有目共睹的。而他卻是一個為人謙和低調的人。居住在蓮花池區域的董財喜家有7個兒女(3男4女),男孩多數習武,繼承了孫家拳,成了新一代傳人。子女及徒弟們也不負重望眾,在全市、全省的武術比賽中,取得了可喜成績。
長子董佑華,在全省武術比賽中連獲二屆傳統武術二等獎(81年、82年),1980年九江地區武術比賽傳統武術一等獎,82年二等獎。三兒子董長寶全省武術比賽,傳統武術二等獎(84年)。徒弟吳祖旺,以65歲高齡,榮獲九江市2009年度武術比賽“關公刀”金牌、“洪拳”銀牌。胡登衛獲“五虎拳”金牌,“少林月牙鏟”銀牌。
在眾多門徒中如今有六人從事傷科治療工作,一兒子在潯陽區醫院從事傷科。徒弟周興國在湖北開辦了武術中等專業學院及國防教育培訓基地,繼續傳授著董家教會的孫家拳。使這門傳統武術技藝得到了發揚和傳承。
如今,雖說董家的傷科診所不復存在了,武術名家董財喜也已經故去。而許多老九江人卻對董家那段武術傳奇的輝煌歷史記憶很深,盡管過了這么多年。在我的腦海里這深刻印象 直揮之不去,難得磨滅。以上這些敘述,就權作是我對董財喜武術世家歷史的一段情緣和記錄吧,讓他們的昨天永存史冊。
愿孫家拳在武術界發揚光大,鑄就新的輝煌。
【編后記】
“劉德勝甩動屁股”,這是原文里的表述,編者看到時也覺得有些奇特。
九江武術的故事很多,大多靠口口相傳,真正將這些故事寫下來的卻很少,因此本篇尤為難得。當年九江的武術是否真的很厲害?由于缺乏全省范圍的橫向比較——武術比賽多為表演性質——也無從準確判別。
不過,編者多少了解一些。昔日九江民風最為彪悍,真正村村習武的地方,是瑞昌沿江一帶和黃梅小池口(1935年前屬九江)。原因也簡單:碼頭文化就是打打殺殺。清末民國時期,黃梅幫打遍九江城無敵手;瑞昌人為了搶碼頭,也是不要命的。
因此,編者一再在不同場合強調:碼頭文化并不是九江文化的真正特質,不能宣傳,更不能加以弘揚,說出去真不體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