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周斌 編輯:馮曉暉
本系列發布九江文史類研究文章。歡迎投稿,稿件要求及聯系方式見自動回復。
黃庭堅編管宜州期間,前后居住過六個地方。由于世事變遷城市發展,其居住地方的遺跡無法找尋,只能確定大概位置,但只要走過這些地方,想起黃庭堅的坎坷命運和貶謫生活,不禁令人黯然神傷惆悵滿懷。
崇寧三年(1104),黃庭堅經衡山到永州,在朋友的幫助下將家安頓在永州,后繼續向南進發,五月十八日終于來到了朝廷指定的編管之地、人生的最后一站——廣西宜州。
來到宜州之后,黃庭堅在朋友的幫助下,自費租住在州署駐地龍水西門城外一戶黎姓人家。據說,這戶黎姓人家也是一個書香門第,戶主為秀才黎充。黎充家族中有個叫黎志的堂叔,是治平四年的進士,和黃庭堅為一榜同年,黎志名列138名,在任吳川縣令時政績突出,皇帝賜予其“武騎”榮譽稱號,賜緋色官服佩戴銀魚符袋。就是在黎志的介紹下,犯官黃庭堅來到了他的侄子黎充的家里。
黎充的名字和黎志的先祖名字有犯諱之嫌,黃庭堅應黎充的要求為其改名為“黎遠”。《黃庭堅全集·黎遠字說》記載:“龍水黎充,字子美,余同年進士黎與幾(黎志)之族子也,以名觸其遠從祖之諱,乞余更其名。余名之曰遠,而字之曰子思,……”因而黃庭堅一到宜州直接租住到黎遠(原來的黎充)家里就很好理解了。
對于黃庭堅到宜州之后的第一個居所,租住在黎遠家里的事情,在南宋張自明《龍溪書堂記》也有記載:“崇寧甲申夏五月之初,太史豫章先生黃公謫來宜,初僦居于黎氏。”南宋宰相周必大在《跋曾無疑所藏黃魯直晚年帖》中也說:“崇寧癸未,公(黃庭堅)寓武昌,竄宜州……是月十八日至宜。有賃黎秀才宅子手約。”
第二個居所是城東崇寧寺。崇寧寺全名叫崇寧萬壽寺,《慶遠府志》記載“崇寧萬壽寺在宜州城中”,而黃庭堅在《宜州乙酉家乘》(以下簡稱《家乘》)里記載,應該是在城外的東邊。“十四日癸未。晴又陰。夜從元明步出東門,上高寺,入天慶觀,乃至崇寧寺。”從東門而出,說明寺在東邊。夜至崇寧寺,說明寺廟離城不遠但也不近。因為《家乘》是黃庭堅親手所記,而《慶遠府志》是后世所修,故應以黃庭堅所記為準。
黃庭堅入住崇寧萬壽寺,有南宋陸游《老學庵筆記》為證:“黃魯直至宜州,止一僧舍可寓,而適為崇寧萬壽寺,法所不許。”說明黃庭堅入住崇寧寺不久,因為官府以“法所不許”為由干涉,黃庭堅只好又尋找新的住地。
崇寧萬壽寺后來毀頹,只留其名于《慶遠府志》之上。
黃庭堅是一個虔誠的佛教徒,是在家帶發修行的居士,對佛教素有研究,對佛學有很深的造詣,在崇寧萬壽寺居住期間,和住持文慶,高僧宗廣、法旻、從廣、祥進等結下了不了佛緣,建立了深厚的感情,離開崇寧寺后,還和寺僧們保持了密切的交往,在《家乘》中多有記載,在寺廟或黃庭堅住地,他們有很多次一起吃素包子、素粥等素食,黃庭堅自己一人或邀范信中、歐陽佃夫等到崇寧寺洗浴,甚至夜游崇寧寺,和高僧話禪論法。
第三個居所是關城中的旅舍。古代城門外依附城墻形成的建筑,稱為關城,類似于甕城,但比甕城的規模要大。關城里有很多房舍,也開設了多家旅店。離開崇寧寺后的黃庭堅就租住在旅店之中。
宜州城當時設有東門、西門、北門、正南門、小南門五門。五座城門的外面均設有關城,從城東的崇寧萬壽寺遷往關城,如果就近的話,應該就是東門關城。到底是哪座關城,找不到任何資料。這第三個居所,南宋楊萬里在《宜州新豫章先生祠堂記》中說到:“有逆旅某氏館之,又抵之罪。”另外,宜州的西邊是人煙稀少交通不便的山區,往來于西邊山區的人相對較少。而東邊兩百多里之外則是柳州,是唐代柳宗元曾經貶謫的地方。宜州和柳州之間的商貿往來一直繁盛,發源于宜州的龍江向東奔騰兩百多里后,于鳳山鎮匯入柳江。因而,東關城的旅店應該最多,加上就近,定是黃庭堅的不二之選。
第四個居所是城南暄寂齋。暄寂齋具體在哪里不得而知,但周邊環境,黃庭堅在《題自書卷后》記得非常清楚:“崇寧三年十一月,余謫處宜州半載,官司謂不當居關城中,乃以是月甲戌(即十一月十一日)抱被入宿于城南。予所僦舍喧寂齋,上雨旁風,無有蓋障,市聲喧聵,人以為不堪其憂”。暄寂齋“上雨旁風,無有蓋障”,是確實如此,還是夸大其詞,值得思考。沒有遮雨的屋頂,沒有擋風的墻壁,哪里是住人的齋室?應該是部分地方沒有遮蓋吧!市聲很大,就是聾子都能聽見,這倒是真的。住房的西邊還有一個宰牛場,牛臨死痛苦的嘶叫不絕于耳,而飄來的陣陣臭氣直沖鼻子。在這樣困苦不堪的居住環境里,黃庭堅竟然能夠“既設臥榻,焚香而坐”,其定力來自于曠達的胸懷和少年養成的吃苦習慣。“余以為家本農耕,使不從進士,則田中廬舍如是,又可不堪其憂耶?”(《題自書卷后》)我本是農耕之家,如果沒有考中進士,在家居住的房舍不就是這樣的嗎,你又有什么可憂慮的呢?!
正是由于具有這種豁達的心態,黃庭堅竟然為這個住所起了一個文雅的名字“暄寂齋”。暄,就是市井喧囂的意思,寂,則是晚上寂靜無聲,還有身處喧囂之中,而心卻不為外物所擾,從而沉寂如水的意思。
暄寂齋這個地方沒有住多久,就遷入了第五個居所——南城新居。從頭年的十一月十一日至另年正月初七日,在暄寂齋住了56天之后,就遷入了南城的新居。
這次搬家,與黃庭堅的哥哥黃大臨來宜州看望弟弟不無關系。崇寧四年,黃大臨還在萍鄉知縣任上,他特意到宜州看望弟弟,和他一同前來的還有黃庭堅的好友唐次公,他們先順路到湖南永州看望了黃庭堅的妻子石氏和兒子小德(即黃相),然后于臘月二十七日趕到了宜州。八天之后的崇寧四年正月初五日,宜州太守黨明遠率領所屬官員一同來拜見黃大臨。對此事,《家乘》記載為:“五日,甲戌。晴。郡守而下來謁元明(即黃大臨)。”雖然沒有記載,但我們可以推測,眼前破敗的房屋,難擋風雨的居所,臟亂的環境,太守黨明遠面對同為官員的黃大臨,情何以堪而面露郝顏自在情理之中。而黃大臨適時提出調換居所的要求,這樣就造成了第二天就找定了南城新居,并將書、藥等東西搬入了新居。第三天,也就是正月初七日,黃庭堅正式搬入新居。《家乘》記載:“六日,乙亥。……始遷書藥入新居。”“七日,丙子。陰。辰巳大雨。入新居。大寒。”
此次新居的大概位置應該就在南門和小南門之間,并且是靠近小南門的地方。《家乘》詳細記載了五次從新居出城的情況。這五次出城,有一次是從南門出城,四次從小南門出城。從人們慣常抄近路的心理來進行分析,新居當在小南門附近。
第六個居所,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南樓。黃庭堅住的是南門南樓還是小南門南樓,歷朝歷代眾說紛紜。
古代的城樓由兩部分組成,下面為城門,城門之上為譙樓。譙樓一般為二層或二層以上,用于軍事上的瞭望敵情及指揮戰斗。宜州東面的柳州,其東門城樓高約17米,面寬20米,進深11米,由城門和兩層譙樓組成,兩層就有440多平方米。宜州的譙樓面積可能稍小一點,也應該在300平方米左右,相當于現在三套沒有公攤面積的三房兩廳住房。在承平時期,沒有多少軍隊駐扎其上,上面應該有很多空閑的房屋。宜州南門城樓背北面南,陽光充足,尤其是在冬天,更是人們喜歡留駐的地方,因而,黃庭堅住在南城新居之時,經常到南樓去看書、弈棋、閑臥、飲酒。《家乘》記載:“(閏二月)二十三日辛卯。晴。觀書于南樓。”“(閏二月)二十四日壬辰。晴。臥于南樓終日。叔時來棋,三勝而再敗。”“(四月)二十九日丙申。……郭全甫置酒于南樓,與者四人,予及劉君賜、管時當、范信中……”
包括閏二月在內,黃庭堅在南城新居整整居住了五個月之后,搬到了南樓之上居住。三月十五日從建康(今南京)來宜州陪伴黃庭堅的成都人范信中(即范廖)也一同搬入南樓,和黃庭堅對榻而眠,《家乘》記載:“(五月)初七日癸卯。雨。自此宿南樓,范信中同之。”
這次遷居新居,也是黃庭堅一生最后的居所。能夠搬入條件較好的南樓居住,和黃庭堅與宜州官場建立了良好關系,以及朝廷放松了對元祐黨人的打壓不無關系。宜州官場經常和黃庭堅來往的有:司理管時當(即管及)、通判余若著、將官許子溫等官員,還有太守黨明遠的兒子黨渙、余若著的兩個兒子。而南樓可能就是將官許子溫的管轄范圍,就在大家心照不宣的運作下,加上黨明遠的不聞不問,因而黃庭堅順利地搬入了南樓新居。
至于所居住的到底是南樓還是小南樓,《家乘》涉及到的都記為南樓,從沒有小南樓的記載。據此可以斷定,黃庭堅居住的就是南樓,而不時小南樓。
崇寧四年(1105)五月初七日開始,宜州南樓就亮起了黃庭堅親手點燃的燈火,他以自己的才情與風骨,也點亮了宜州的文化之燈,讓智慧的光芒穿透了歷史的陰霾。在這座古樸的南樓,彷佛看到在那綿綿雨幕下,先生將腳伸出,感受雨水帶來的清涼,連呼“快哉!快哉!”,這是何等超脫豁達的心境。那一刻,他似與天地相融,把苦難化作了生命的灑脫之歌。
他在宜州的時光雖短暫,卻如璀璨星辰照亮了這片土地。他曾經居住過的六個地方,都成了人們憑吊緬懷之地,暗自傷懷之處。如今,這六個地方所有的建筑都已經被歲月的風雨抹去,難尋蛛絲馬跡,但歲月的風雨未曾磨滅黃庭堅的身影。如今,當我們回想起那座南樓,仿佛還能看到他在城樓上臨風而立的模樣。他留下的,不只是詩詞書法的瑰寶,更是一種面對困境不屈不撓的精神。黃庭堅親手點燃的這盞文化之燈,歷經歲月的風雨,依然光芒萬丈,照亮并激勵著一代又一代宜州人,在文化的傳承與創新中,追尋生命的真諦,感受如他一般“快哉”的人生。
2025年4月12日
本文參考了李波的《黃庭堅流寓宜州期間之居所研究》
周斌
【作者簡介】
周斌,1962年6月出生,江西修水人。江西書院研究會會員、東華理工大學修水創新研究院特聘研究員、顧問。作品散見有關平臺及書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